范美俊: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及其启示 2011-11-19 17:33:56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范美俊 点击: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如同近代的中国历史,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其中,美术展览由传统私密性的文人雅集逐渐转变为公民社会的公共性文化事务,这不但改变了既有的美术形态,也对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第一届全国美展

 

1929年4月10日至4月30日,在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在政局相对稳定后经过漫长筹备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举办并定名为“全国美展”的规模宏大的艺术展览,中外观众近十万人。展览不仅有书画,雕刻、建筑及工艺美术,也有金石、摄影;不仅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的及外国的作品参展。其中,引起观众广泛关注的西画作品的风貌各异,既有写实的风景和人像,也不乏追随西方现代派画风的作品,并因此引发了美术史上著名的徐悲鸿与徐志摩的“二徐论战”。该美展普通出品人1080人,出品4060件,入选者549人,出品1200件,特约者342人,出品1328件,得券价7400余元,所耗经费未超预算。[3]

 

(二)第二届全国美展

 

1937年4月1日至4月23日,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南京举行。应征作品除迟到外共计5545件,后经审查委员会资格评审共有1913件作品入选,作品涵盖了18省及5市。另外,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图书馆等机构也选送了作品。展品分六室展出,有国画、刻印、美术工艺、建筑图案及模型、雕塑、西画、现代书画、古代书画、摄影等,总计2084件。为配合展览还举行了学术讲演、话剧演出和音乐演奏。展品中杰出作品,由教育部指定中央博物院等机构购买并永久陈列。美展按期闭幕后,《中央日报》曾发表社评评价:“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已于昨日完成其使命,圆满闭幕。综计二十余日之中,参观者达十三四万人之多,开历来各种展览会未有之盛况。此次展品,种类至繁,书画以外,并及雕塑摄形、建筑图型、美术工艺、金石篆刻、善书图书、计共七部。以时代论,则上溯殷周、下逮近世,所有杰作,靡不毕具,足令前往观览者赏心赞叹,留连低徊而不忍舍去,……”[4]

 

(三)第三届全国美展

 

1942年12月25日至1943年1月10日,第三届全国美展在重庆举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频遭日机轰炸,损失惨重,加之军费开支庞大及战争影响,使得美展的筹备工作和资金问题突显。但美展还是出品1600件,分书法、国画、西画、雕塑、建筑、工艺、摄影、图案、版画、篆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品、国立研究院历史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品、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出品等。虽然政府鉴于在战争期间应注意觉醒民族意识、激发同仇敌忾精神,希望美展多一些宣传抗战的作品,但参展作品内容仍多为传统题材,只有少量作品与抗战有关。

 

第四届全国美展原定于1945年在光复后的南京举办,由于政局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未能举办。新中国建立后,入台的国民党“国民政府”继续举办“全国美展”,迄今已有十余届。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明显有着西方影子,清末民初的部分归国留学生任职于各美术学校、出于举办画展的需要他们建议当局建设美术馆,加之“美育代宗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国民政府在条件逐渐具备后举办全国美展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政局动乱、抗战爆发等情况下,定期的全国美展已经无法保证,这可以从胎死腹中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可以看出来。

 

三、民国“全国美展”的特征


 
应该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和美展等现代文化形式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也与蔡元培将美术作品由私有变为公共的“美育”观念有关,还与美术的“进化”和“与世界接轨”等现代理念的促进有关。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展览的官方主导

 

第一届全国美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举办的展览,除了基于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基本认识外,也是晚清以来从政体改革到文化建设效仿西方的系列举措之一。也可以夸张点说,是近代中国社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西方体系的现代化之路后,在民主法制框架下的公民社会的文化建设之举,艺术被置于官方体系之中,成为了“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所谓“官方主导”,主要体现在:

 

首先,展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政府高官担任了相关职务。第一届全国美展,蔡元培任名誉会长、杨铨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部长蒋梦麟任会长,教育部参事孟寿椿为实际执行总干事;第二届全国美展,林森任名誉会长,蒋介石、蔡元培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任会长,张道藩为筹委会主任;第三届全国美展,林森任名誉会长、孔祥熙、戴季陶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长陈立夫任会长,张道藩为筹委会主席。

 

其次,组织相应机构负责作品的遴选和布展。如前所述,中国缺少公共性的展览,更缺官方意志下的公共性展览,三届美展所聘请的各委员会成员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和美术家。台湾学者刘瑞宽从大众艺术教育的推广层面加以考察,认为由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到官方美展的举行是必然的。他评析了美展在艺术在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与城市发展、商业运作、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一起,共同构筑了一种新兴文化。[5]我认为该观点很中肯,同时“美展”也是“美育”的必然逻辑。

 

再次,承担美展的主要费用。首届美展的经费为2万元,第二届为5万元,第三届为20万元。其实,费用还是很紧张的,如首届全国美展连续出版《美展汇刊》十期后,但徐悲鸿与徐志摩等人的论战还未了结,在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后不得不加印了一份增刊,刊载了徐悲鸿的续《惑之不解》等内容,但最终可能因为经费问题而停刊,未能刊载徐志摩6000字的回应文章。据商勇考证,当时政府为美展拨款2万元,因出版了《美展汇刊》和精美的珂罗版《美展特刊》古部本(彩印),今部本(黑白),估计费用远远不够。[6]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