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正传——关于当代艺术里的“身份”问题 2012-03-28 16:30:5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顾磊克(法国) 点击:
回忆了一些八十年代少为人知的作品,据廖雯所目击的报道了启发这些作品的感情,因而成为一篇无法代替的文献资料。

艺术家孙国娟

艺术家孙国娟

 

孙国娟过去二十年来的艺术发展刚刚由廖雯中肯地描绘出来了。她对这个题目的熟悉当然是因为她是第一个对孙国娟的创作感兴趣的批评家,并最早分析了其产生,但更重要是因为对孙国娟的创作持续地表示欣赏和支持。这篇文章还回忆了一些八十年代少为人知的作品,据廖雯所目击的报道了启发这些作品的感情,因而成为一篇无法代替的文献资料。但为了让孙国娟第一次国外个展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她的艺术,还要对以上文章进行补充,以及澄清可预见会发生的误会:先得介绍一下孙国娟在非研究不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的特殊地位。
 

 

整个中国艺术圈子在讨论一个问题而且讨论得很过度,这个问题正好直接触及到孙国娟——尤其是要在汉城介绍她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身份”问题。在欧美的展览体系中,身份被过于简单地视为狭隘的性别或民族身份,成为一种必要而且几乎足够的艺术理由。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应当尊重某一种一定的配额:外国成分,最好是有异国情调的,女性成分和少数性倾向成分。其额度不仅由自愿承认属于某一种身份的艺术家的份额来实现,也由作品中蕴涵相应主题的可见度来实现。这种情况有其理由,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就是艺术理论主流思想的贫乏。此贫乏非常容易了解;谁要是知道这种思想从巴黎到纽约是由什么样的小圈子制造,然后有什么样的人回笼的,谁就会很清楚。身份问题在中国艺术思想里近几年越来越流行是因为中国艺术家不断地在面对这种体系。由于国内缺乏真正的出路,所以才必须接受此体系的规定,也不得不采取其思维模式。不过不要误解:艺术自由,就是说可以构成作品的选择幅度,中国的限制不比其他地方多。但是就地展出这种自由的成果和在艺术界之外获得社会承认的可能性却更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和物质原因(缺乏博物馆、画廊和专门收藏家),但更重要是因为和主流品位的差距。不管是和决策者还是和群众的品位,这种差距总是比在西方大得多。至于艺术自由,它是与给艺术界操作制度提供的便利条件无关的,这些条件甚至可能会通过多余的恭维危害艺术。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身份” 误会就能衡量出来了,孙国娟今天在汉城享受个展部分归功于她的北朝鲜国籍。这个特征在当代艺术界的罕见可以给对她的好奇心一个充分的社会性理由,但与艺术无关。反而,孙国娟曾经在德国和美国参加过的群展都是贴着“中国女人”这个未加区分的标签…… 每个观众都很自然地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成见选择艺术家,但是在国际艺坛上所提出来的“身份”,在中国艺术甚至是最前卫的艺术中,尽管有这样的主张,但是具体现实操作上没有任何体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