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也常常是早泄的文化。某种学术主张一旦成为热门话题,几乎命定的会被冷落。比如学术论文纯用中文写作的主张,在当代显然不可行,因为失之于早泄。二十年前,几千名官三代在叶选宁的号召下,前往欧美留学,其中有志于政治的人将执掌中国。这批海归派用外语写作的能力,有的超过了用母语写作的能力,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
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化倒霉的世纪,短期内也别想变成全球文化的主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已历九十三年,至今已经势不可挡。即便十年后中国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国人大脑里运行的仍将是美式思维。开启中式思维的文化典籍,民国时期因不间断地打仗而被封存;本朝搞运动,半是封存半是销毁。只要挂靠中国文化的课题,怎么骂都会有大批喝彩者。反之,中国学者写文章只要沿着老外的思路走,如同商品印有外文一样就受器重。主张用中文写作和鼓吹中国思维,只会被讥之为不识时务。
中文写作同西文写作的区别,在于中文侧重表形而西文表音。声音的连贯与延续同时间联系在一起,受制于左脑,关联理性。形象同空间联系在一起,受制于右脑,关联直觉。中国人在逻辑思维的层面不敌西方学者,同中文写作不无关系。反过来,在直觉和想象的领域,中国人具有优势。比如画人物,经典西画讲究写实,经典国画重在写意。画景物,经典国画是含有言外之意的山水画,经典西画是照相式的风景画。用中文写作,至少对艺术有启发。
西方思维的成果,形成了逻辑严密而庞大的学问链。解构主义的出现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西方经典哲学、经典史学、经典美学等等骤然成了昨日黄花。探索人类新的思维方式和新境界,成本不高。一流思想家每每产生于艰难环境,因为思维不需要豪宅,不需要山珍海味和奢侈品。中国学者从事思维建构的素质并不都差,差的是鼓励和奖掖独立思考的学术制度,是我行我素的自信心。当解构主义把西方思想拆解得不成片断的今天,中国学术界与其前仆后继地续其香火,不如另起炉灶。中国人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或许能为人类的思想方法以致精神境界开辟出新天地,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在当下中国,把一项背时的学术主张推向断头台,是轻而易举的事。李白诗篇固然不再新鲜,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诗句,对于切断文脉的做法,仍然有警示作用。试图用中文写作和思维的学者,不必招摇过市。只要立志于升华,倾毕生精力,专心致志,不保守,不封闭,不计成败,就会渐入佳境,豁然开朗。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