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 2012-03-31 12:57:29 来源:基督日报 作者:陈丽斯 点击:
作为一个学者,岛子又是评论家,理论概念深厚,所以作品藏有丰富的信息。信息透过艺术作品传递有个好处,因为艺术揭示实有,但同时又是遮盖实有(reveal and cover reality) ,诱发更你渴求更终极和圆满的实有。

伍:画作是艺术,可以向平常对基督教没有兴趣的人传递信仰,这些人认为他们已经了解基督教了:“啊!基督教,我们知道了!”艺术作品不是宣传品,更不像商品的说明书,看完一遍了就没什么东西可看了。我们看艺术品,要花时间凝视它、默想它,感受它对你的情绪冲击,思索它表达的信息,看了还喜欢再看。比如说,论文带动你的思考,是逻辑的;但散文又不同了,它带动你的感情;再下去可能是诗了,好的诗的给你看到图像,也引起共鸣。诗和说明书不同,它有观赏性。写诗的人可能经一个星期、一个月才想到一两句满意的诗句。一篇好诗,可供人细嚼、反复推敲里面的概念。

 

岛:对。这个展览的画册封面(《复活之三:153条鱼》)有153条鱼,为什么没有画上耶稣呢﹖其实这就是主耶稣亲手建立我们的教会:主耶稣复活,他要加固教会。这个(指着封面)就是一个教会,一层一层往上回环迭起,正好是一个三角形。鱼是基督徒的象征符号,汉语耶稣的“稣”字啊,就是“鱼”和“禾”,“禾”就是生命的粮。

 

伍: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这是人生最需要的东西。

 

岛:这里用几何级排了十七行,第一行一条,到第十七行十七条,恰好共153条,第十七天就是第三次复活的见证。这些数字就是我说的圣水墨的santism,这里有天启“圣秘”,但不是东方的神秘主义之神秘。这些发现和圣言体验令我喜乐,非常喜乐。这色彩是蓝的,深蓝的,这个蓝也是属天的,是基督教非常传统的色彩。在其它作品里,我经常用暗红色,暗红色就是血与生命。

 

伍:还有象征殉道者的血的红色,红衣大主教的红袍就有为主忠诚,至死不渝的意思;不单用语言,还有颜色和图像来表达。教会不同的年历都有不同颜色,现在是预苦期(大斋期) ,圣帷是紫色,君王的颜色,紫色也强调自省反思。预苦期就是耶稣受难日之前,除去主日,因主日是欢乐的,共四十天用来预备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期。预苦期首天为圣灰日,有涂灰礼。主礼牧师用灰在我们的头上划十字架,表示我们生于灰尘,也要归于灰尘,要远离罪恶。这个灰来自是去年复活节前的棕枝主日的棕枝,教会在棕枝主日后,把棕枝烧成灰烬,翌年在圣灰日为信徒涂灰。涂灰是礼仪,你可以说也是行为艺术,表明人生短暂,要远离罪恶,追求永恒的国度。

 

岛:这是艺术的表达,可以称之为“过程艺术”,比如有艺术家养蚕,从蛾子产卵开始,到它吃桑叶、吐蚕丝、最后变成蚕蛹。他们还录音,蚕吃叶子的声音窸窸窣窣,像风声、雨声,犹如恋人絮语,这是过程艺术。但你说的那圣灰,演绎了人的生命过程和印迹,那是属灵的过程艺术。基督教本身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是创造、创新,神创造万物,每天都在更新,在基督里死亡是最大、最高的更新。

 

伍:我记得艾略特(T. S. Eliot) 归信基督三年后1930年发表的〈圣灰日〉(Ash Wednesday)说:“真相祇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呈现一次,我欣悦接纳事物的本相。美丽的容貌,动人的声音,过去就过去了,我不能盼望逆转时间”(Truth only appears once “What is actual only for one time and only for one place. I rejoice that things are as they are. I renounce the blessed face and renounce the voice because I cannot hope to turn again) 。有人说这是艾略特最好的诗,很明显这诗充满圣灰日的宗教情感和概念。在这诗,他看透生死轮转,让真相自然呈现,不强留,不哀叹,万物皆有其时。真相是不能重复的,只能出现一次,一次之后就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像,要是可以从将来看到现在,我们本是灰烬的不过是以人形在当下呈现吧了。什么是真相﹖现在的真相和将来的真相是不同的,将来我们都变成灰。现今生活急速,我们追求实时的感动、没有能耐等候。教会祇有庆祝圣诞--且被商业氛围渗透了的圣诞,忘记将临期(Advent) 的等候和期待,但过程艺术就要等候。

 

伍:所以你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人追求的都是实时的享受,不过但人心仍是干枯,人的心灵得不到满足,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艺术作品有市场空间,因为人本身不能容忍太实时不恒久的东西。在人的心灵深处,还是渴望属灵的艺术作品;基督徒作家应多写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甚至撰写好的祷文,满足属灵的市场需要。

 

记者:这方面我想向岛子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您有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很多东西都讲求快速,也不讲求内涵。我想你在教学生时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感受和体验,你也曾表达对现代一代的无奈、痛苦的心情,您能在这方面再多讲一点吗﹖

 

岛:我们称为90后、80后的这些年轻人,从知识代群来看,确实跟我们那时候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理想不一样,那年代除了马列、毛选、鲁迅的书,古今若干伟大的经典多为禁书,即令敢于冒风险,也未必能读到。例如,现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康正果先生,当年向莫斯科大学写信索要一本《日瓦戈医生》,被判刑坐牢。而今已经是后现代知识生产,任何领域的学者都不可能跟上出版速度,更何况艺术的本质并非记问之学,多为心性之学、智慧之学。即使它部分地属于记问之学,而这个学科的结构由于高中、大学期间的通识教育还很薄弱,往往导致考试决定命运,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主义对象。就像快餐配方,像中药店配方,赶快配好了。通识教育本来就薄弱,而价值教育,全人教育就无从谈起。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