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个体——华庆访谈 2012-04-18 17:33:1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华庆、杜曦云 点击:
进化是一个比较线性的描述,关于进化的概念,关于这个历史、社会、宇宙、自然的演变的过程,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进化的、有螺旋式上升的、有轮回的……。

勿神化西方

 

杜:近几年来,尤其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火爆,中国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一天天飞涨。甚至,有一天我们回想起来,这个速度快到可能令人感觉不可思议。以你在西方的学习和创作经验,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水平与西方有差距吗?差距大吗?

 

华:我觉得不应把西方神化、理想化。只要是象你刚才说的有信仰、有真诚,就会有好的艺术。不能认为一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在一个角落里创作,他的作品就与纽约艺术家有差距。他们是平等的。我们遇到的问题,西方也有,比如艺术的商业化炒作。当然中国的商业运作状况就是太简单,过程没有那么含蓄。但是我认为也不能一概否认今天出现的这些艺术家,哪怕是有政治符号在其中,在背后它还是反映一种人性,这种艺术价值不要否认。比如说采用文革的图式来反映人的某种忧伤的感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对人性、对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的触及,我认为拿到国际上也毫不逊色。虽然他们今天的作品有商业色彩,但当时也确实是带着某方面的泪水去做的,这不能否认。

 

杜:这几年从海外回来的,或者还在海外生活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往往会透露出一种类似的观点: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首要的问题是其知识储备、对文化、对艺术的认识远远不够,应该在学理、知识上进行补课,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进行创作和批评,这才是长远之计,或者这样才能上升到一定水准。

 

华:我认为他们太神化西方了。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至少跟西方完全在一个起跑点上。我们和西方关注的东西不一样,我认为我们的国际观比他们大,他们不了解我们中国是什么样子,不了解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不完全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比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完全不用神化他们。艺术家做作品的起点起码是一样的,甚至现在就比他们高,而且我认为我们比他们做得更好。而其它方面,比如说社会性的力量、美术馆的运作,这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关系不大。而且,钱不是一切,一个南美的艺术家没有卖到这个价,就与他们有距离,是一个“落后”的艺术家?科技有这个概念,艺术没有这个概念。一个非洲的艺术家做面具,那就是很伟大的艺术品,但你用一个帝国主义的眼光到那里去,然后把它挪用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它就是最好的?用商业的观点可以这么看,或者用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可以这么看,但以人文的观点看不是这样的。我反对汉族中心,中国中心,但我同样反对西方中心,这就是我的原则。

 

杜:他们可能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同时又在进行大量的类资本主义改造,在很短的时间内急速发展,同时出现众多问题,作为中国艺术家,在文化资源和问题情境方面,其丰富度比西方多很多(因为西方进入了高级资本主义时期,很多方面已经高度有序了),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对艺术的认知、对文化的把握方面是欠缺的。

 

华:不能说我们欠缺这些方面,我们的传统承续方面,首先是继承我们的本土传统文化,比如水墨画、诗歌、文学的传统,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我们的传统、我们的艺术是不一样的,这个没法断裂。可能,西方具体到一个理论的时候,其方法与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多细节,而且我们的文献不够,但是这个不是理论的欠缺,我认为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是先进和落后的问题,而是方法、角度和背景不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但是我认为他们同样缺少这些东西。他们也应该借鉴。所以,我很乐观 我认为中国这块土地会产生很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可能就在你我之间。即使不是我们,我们也会做这个基础。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自信。我觉得这不是民族主义,而是我们确实有这样特殊的经历,有这样的条件和机遇。而且我们有这样的活力和热情。这在西方已经看不见了。

 

杜:你谈到了“热情”、“机遇”,但是否我们激情有余而知识储备尚不足?

 

华:我们有我们的知识储备,有我们的传统,这个储备已经在基因里了。我们随便一个乡下人也会突然想到李白的诗,这个都是储备。具体到当代艺术,确实需要借鉴,但不是说我们缺什么就开始补课。我认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式的补课。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