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追求“新奇”,绝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 2012-06-02 10:00: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飒 点击:
言上不断追求“新奇”,正是数十年来的游戏规则,决定规则的是一整套权力话语体系。中国当代艺术不缺乏“新奇”,其模仿能力无与伦比。但仅仅追求“新奇”,在后现代主义的漩涡里继续盘旋,绝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

1,@朱其在这里在微博中说,“当代艺术的唯一游戏规则就是在语言上创新者为王”。语言上不断追求“新奇”,正是数十年来的游戏规则,决定规则的是一整套权力话语体系。中国当代艺术不缺乏“新奇”,其模仿能力无与伦比。但仅仅追求“新奇”,在后现代主义的漩涡里继续盘旋,绝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

 

2,对“新奇”的追求,1964年以后以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盒子》为标志的“后历史艺术”建立的艺术法则,数十年来占据主导地位,艺术确实“终结”了。仅仅对“新奇”的追求,不会改变“全球艺术美国化”的现状和当代艺术权力体系,不会创建新的历史机遇,无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3,一篇有关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外文章评价,全球当代艺术流行着一种“庸俗国际学院主义”。在表面新奇和“多元化”的背后,当代艺术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和体制化,艺术变得越来越故弄玄虚和排除异己。所以詹明信才会说,“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文化自身潜藏的危机逐渐暴露,经过一战与二战,世界几近毁灭,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为了批判现代主义自身的危机,并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彻底地否定)。但后现代主义对价值的消解(去价值化)不但对非西方国家的文化造成伤害,同样侵蚀到西方自身的价值基础。

 

5,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在各个方面出现的危机——金融资本主义无度扩张导致的经济危机、社会财富两级分化,中下层阶级财富受到剥夺,社会日益不公——后现代主义是有责任的。现代社会本质上就是危机社会,资本主义也在面临调整与转型。

 

6,后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形式上“多元化”自居,它对全球不同文明的文化符号的“滥用”——切断了符号背后代表的不同文化的“历史根源”,把它们加工处理成简单的商业消费产品,使它们依附于“美国”(消费文化)。但像任何事物一样,它也有致命的缺陷:“空心化”。

 

7,“空心化”,即“去价值化”。无论当代艺术表面如何“多元”,艺术的终结——全球艺术美国化,已经掏空了艺术背后的价值支撑。在今天,艺术的“新奇性”意味着文化的平庸。全球那些天价的当代艺术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获取暴利,在文化史上却很难证明自身的价值。

 

8,过去20多年,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国际当代艺术体系,取得相当成就。但有一件事实无法忽视,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艺术相比较,其存在一种缺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正是由于“主体性”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无法摆脱“后殖民”文化标签(与国际上的“后殖民”文化含义不同)。

 

9,20世纪上半期,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刘海粟等从国外留学归来,意气风发,雷厉风行,借鉴西方文化,大力批判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开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他们同过去20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一处最大的不同:从未放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态度上从不对西方谄媚。

 

10,这些学习西画回国的艺术家,最后都采用了“水墨”作为主要的艺术语言,“水墨”并非不可改变,但“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所承担的价值层面的意义可见一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是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的辉煌之后,重新回到价值层面的探索。

 

11,“文化认同,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亨廷顿)。重新回到对本土价值的确认,正慢慢变成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共识。对“主体性”的反思,重建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在“后美国时代”——一个全球力量更加均衡的时代,寻求确立自己的现代价值体系。

 

【相关阅读】

 

话语权,艺术史背后隐匿的权力

@李飒:回复@朱其在这里,吴冠中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李飒:“当代水墨”变“热”的背后

 


【编辑:李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