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被很多人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把一堆日常用品的堆叠转换成艺术作品来看待,对于观众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困扰的问题。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转换却好像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我们在尹秀珍的作品中所看到的,艺术创作是她生活的凝结和延续。
几经波折来到尹秀珍位于昌平郊区的工作室,远离城市的喧嚣和798、草场地这样的商业艺术区,与艺术家丈夫宋冬和女儿一家三口在这个“世外桃源”生活工作,作为中国近些年最为活跃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尹秀珍的日程排得格外繁忙,白天在家创作,准备即将到来的荷兰个展,每天到了下午5点钟夫妇俩就会驱车去接女儿放学,晚上和女儿享受家庭时光。
对衣料的情有独钟
尹秀珍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之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院附中。1994年起,她开始放弃从事多年的绘画而转向制作装置作品,并由此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上崭露头角。尹秀珍善于使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来进行创作。在她的眼中,一片瓦、一双鞋子,或几件旧衣服,都是十分重要的创作元素,而艺术的意义和内涵也正是在对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反思之中显现出来。尹秀珍最早的一件实验性的作品《衣箱》就是她使用日常用品很好的例子。这件作品中所用的衣服是尹秀珍自己的衣服,而装衣服的箱子最开始是她父亲给姐姐做的,后来在尹秀珍读大学后就一直跟着她。尹秀珍说她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经常穿姐姐留下的旧衣服,有的时候妈妈会把姐姐的衣服缝缝补补,用染料染上其他颜色,改成“新衣服”给她。尹秀珍对于这些东西特别情有独钟,因为每当看到它们,就会联想到穿某件衣服的时代和当时发生的事件。她相信这些旧物保存着回归历史的线索。
在作品《衣箱》创作的过程中,尹秀珍一件件把这些衣服叠好缝在一起放入箱内,最后用水泥倒入衣箱,把穿过的衣服封存起来。她总是说衣服是有生命的,离开身体后,它们仍然保存着自己的体温和经历。当她把衣服用水泥封存后就再也不能打开了,这就好像是一段时光,被封起来就再也看不到了一样。在讲述《衣箱》这件作品时,她说:“衣箱中用水泥封住的衣服是我30年来曾经穿过的,上面有我的经历和时代的印痕。这件作品让我看到了岁月、经历和历史。虽然这是个人传记,却因为那些衣服的颜色、样式都代表了某个年代,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衣服又像无声的语言,传达出穿着者的品位和身份。水泥也是很特殊,挺有质感的材料,干的时候看起来轻飘飘的,但又特别沉。遇水后变成坚硬顽固的石头。”在尹秀珍眼里,衣服不但保存了她个人的历史和经历,也象征了一个传统家庭的记忆,以及家庭的成员之间通过物品继承而延续的亲情。在作品实施中,尹秀珍像主持一场仪式一样,重复自己母亲当年对于这些衣服的缝补和折叠。那些关于衣服的记忆和情感在她手指慢慢抚摸衣服上的皱褶时被唤醒了,而后,又在她用水泥封存这些衣物时慢慢凝固消失。在封存衣箱的这场行为内,记忆得到重温,却又不能幸免地转瞬即逝。对于尹秀珍来说,艺术创作就如同整理旧物品和重温母亲缝补衣物一样简单却又不简单,都是在平淡质朴的行为中蕴含耐人寻味的深邃情感。
在这件作品之后,尹秀珍又创作了另一系列以衣物为主要材料的作品,题为《可携带的城市》。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尹秀珍没有把衣物直接叠放在象征传统个人概念的衣箱中,而是用衣物缝制成了不同城市的建筑,再把这些“建筑”放进旅行箱中。在当今社会,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促使下,人的旅行或者人口迁徙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现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个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在中国,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不断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旅行。尹秀珍不但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见证了这一现象,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她也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了频繁的旅行。从1997年开始,她的作品不断在纽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出。包括亚太三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等几十个国内和国际的展览都曾展出她的作品。直至今日,尹秀珍仍然保持着这种忙碌的状态,在被问到近期安排时,她表示,都已经快记不得要走多少个地方了。5月在西班牙完成作品的布展之后转去卡塞尔看文献展,6月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筹备她个人回顾展的开幕,她的展览计划早已经满满排到了明年。在这样繁忙的国际周转旅行过程中,旅行箱逐渐成为尹秀珍生活里的必需品,由此也顺理成章地被她用在艺术作品之中。
对于尹秀珍来说,旅行箱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不但象征旅行本身,同时作为一个物品也见证了旅行的过程并承载着使用者的信息。在谈到旅行箱的意义时,她说:“当我穿梭在不同的机场中时,看见很多人都在托运箱子。每个箱子都有名字在上面,当时我感觉每个箱子就像是一个家。”正如尹秀珍所描述的,每个旅行箱都有自己的个性,放置着个人有关的一切必需品。旅行箱是一个在迁徙中留给自我的位置。在这个旅行箱中,尹秀珍继续使用衣物来唤起人的回忆。她说:“我看到衣服里有好多东西在,不是说就是一件衣服,什么样式,我老觉得是这个人穿上这衣服去了什么地方,然后这衣服,新的旧的,对我来讲都不一样。”人们频繁地旅行,不停地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形成了个人混合的经历和记忆。尹秀珍从不同的人手中收集旧衣物,然后把这些衣物重新改造缝为城市的样子。城市作为公共空间承载了人的生活和记忆,随着人们的旅行,这种城市和人独特的关联记录了人的轨迹,正如衣服一样,是随身携带的。尹秀珍把一个个钢铁的城市转变为用旧衣服制成的城市,通过衣物使原本在钢筋水泥中不可见的个人轨迹和记忆显现出来,从而把城市的公共空间变得更加美好和人性化。而她的艺术实践通过旅行箱和衣物直接和观众沟通,强调现代城市中人们共有的日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