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我的写意画还处在严谨阶段 2012-10-15 11:55:29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葛玉霞 点击:
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杂陈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选择与可能性。以这个摹写展为契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中国画的传统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从外在的语言个性到内在的精神气质,都是需要我们来进一步讨论的。

何家英作品

何家英作品

李安源(以下称李):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杂陈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选择与可能性。以这个摹写展为契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中国画的传统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从外在的语言个性到内在的精神气质,都是需要我们来进一步讨论的。因为这百年以来的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难以回避一些中西交错的东西。就当下工笔画的发展倾向而言,很多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无论是在题材、画面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深受西方审美观念影响,与传统工笔画的制作方式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题材上,它不再如传绘画那样去一味表现自然的生活世界,而具有一种非现实的图像化趋势,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何家英(以下称何):从世界的绘画来看,以及从我们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发展延续下来的整个归类来看,实际上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种模式上,永远按照我们固定的审美标准,以古人的样式和眼睛来看待自然事物。从工笔转入写意,其实也是艺术上的一种转换,一种变化,就是它融入了主观的、精神的很多内容。其实中国绘画似乎更早具有现代性,主观的和抽象的这种成分很重。那从西方来看,走到今天,而且我们正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来看待审美问题,也有着共同的一种认知。年轻人受着西方影响,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存在,特别是我们的文化本身,已经不是纯传统的文化。甚至我们这一代人,一多半或是绝大部分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这样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你想让他再用古代的方式来表述,似乎也就不是很现实,即便你表述了,很可能跟我们今天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意识、精神诉求,都是脱离的。这就是时代,给你的一个条件,好的艺术家会在里头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所以你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冷静的思考,来选取一个当今人类真正的思想感情深处所需求的东西。那么年轻画家的探索,自然的存在着他们这一代人内心的一种思考、情感,以及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和认知,自然他就会打破原来的用线,用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述。

李:在当代,确实有很多青年画家能够从传统绘画语境中脱颖而出。但是坦率地说,这其中也有很多作品都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真正能够触及心灵的真诚。相对而言,你们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还是相对单纯的,在艺术的形式的追求上也比较单纯,即便是面对传统的选择,也还是能够与现实找到很好的对接,即便是在创作上不乏内心的真诚,但是又难免形式上千篇一律。

何:当今的这群年轻工笔画家里头,不乏有一些画家很具有思想,具有学识,不是一味模仿前人,而是在进行新观念表达时对传统有着回归意识。就是他不想脱离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将中国的文化内涵与今天的现实加以思考、加以对照,运用了很多传统元素,找到了非常适合进入当代的思想表达,甚至有些人用一种工笔画的形式来对西方古典大师作品作一种重新的演绎、解构,可贵的是并不庸俗,这就很好。也就是说,这种工笔画的形式在今天的当代思想尝试上,产生了一个特别强烈的生命力。所以对于新工笔的探索,首先应该给予特别充分的肯定,因为他们是有思考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问题,就是在吸收传统因素的时候,似乎对宋元绢本的,对明清的绘画的偏好过重,势必造成一出手格局就小。就是说,进入到文人画昌兴的宋元以后,工笔画的格局就变得越来越小,缺少一种庙堂之气。而中国工笔画的大格局,恰恰在唐宋以前,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壁画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很多东西直接就能够和现代对接。如敦煌壁画,从中很难看到传统之中的陈腐之气,它是活跃的、活泼的、自由的、斑斓的,有生命的,神采飞扬的。这种气度,唐代也还具备。可是到宋以后,马上就压抑、陈腐了。

李:上次几个朋友在我家,我把你临摹的那幅《金刚》图片给他们看,他们都很赞叹,都被你的线描中那股铿锵有力的气势给震住了。虽是临摹,但见功夫,那种刀枪不入的内功,不是花架子可比的。讲一个画家成功,固然要讲他的艺术观念,但是也不能回避他的专业基本功。这就是刚才提到的,一个是技法的领悟,还有就是对于一个时代精神,甚至是一种艺术气度的把握。

看一个画家有没有气度,有一点很重要的,即要看他有没有典型性的代表作。有!那么还要在观众中能够产生耳熟能详的影响,这样就很少见了。齐白石就是这样,他笔下的虾、不倒翁、老鼠偷油,都有这样的特点,看后过目不忘。从这个角度讲,你的很多早期作品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如这次参展的《十九秋》也是,可以讲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情感上的一种记忆。即便是后来,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美术》杂志,还是在哪个杂志发表过的两幅作品,一幅叫(《幽谷》),画一裸女,背景为瀑布什么的,很有意味,令我想起安格尔的《泉》。还有一幅,名字我记不清了,画了一个女孩临桌托腮 (何家英:“那叫《心语》”),桌上摆着一个桃子还是什么,(何家英:“一个杯子”),我当时就想起俄罗斯画家谢洛夫的名作《少女与桃》,那种感觉至今还在。这就是说,真正经典的作品是触及观者内心的,过目即忘的东西证明了它没有生命力。我想画家的这种气度,这样的人物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少见,你要讲哪个人物画家,可能艺术个性也很强烈,但是你却想不起来他有什么代表作。讲到这,我倒是又想起来一个人,尽管这个人也有争议。这就是徐悲鸿,我们姑且撇开对他绘画语言的争议,但是他确实画了很多经典作品,像《泰戈尔像》、《李印泉像》、《愚公移山》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都有一种气度、一股张力在里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