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网络艺术的产生与形式 2012-10-22 09:33:29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范美俊 点击:
网络艺术(Net Art),广义上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艺术形式,即网络上的艺术。包括所有在网络上传送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的艺术作品,因此该定义几乎包括上网的传统媒体的所有艺术形式。

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和音乐碰撞的产物,是近几年来伴随着MP3、Flash的产生而出现的新音乐形式。广义的网络歌曲在内容和方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类型的歌曲,主要收听的方式是在线收听和下载。而狭义的网络歌曲是一种由网络原创的,借助MP3、Flash的制作技术,反映青年人生活、思想、心境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歌曲,往往伴随着幽默、调侃、讽刺的意味。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并得以流传的歌曲,其特点是:第一,网络原创,歌曲从开始诞生到广为流传都是诉之于网络媒体;第二,易于引起网络受众共鸣,内容区别于传统歌曲往往不被主流媒体接受;第三,风格幽默,引起网民的共鸣;第四,批判、揭露性比较强,歌曲饱含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第五,制作者基本是非专业的年轻人,歌曲的推广主要靠网民的点击。[4]

互联网的普及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网络歌曲以崭新的面貌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活力。网络歌曲主要分为三大类:原创、翻唱、改唱。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行,在于它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快速更替性、互动性、流通性等基本特征。据现有资料,最早的网络音乐作品是1997年初白勺上传到网络上的《惠多》。因此,白勺在1999年获得了第八届莫必斯(Mohius)杯国际多媒体光盘大奖赛“中国杯奖”及“推荐奖”。2001年3月,Flash版的MTV《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红遍网络。在2004年以后,网络歌曲的各种形式基本上都显现了,如原创版、恶搞版、山寨版、改编版、歪唱版等。《老鼠爱大米》等部分网络歌曲开始流行,歌手杨臣刚开始大红大紫,歌词“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甚至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

3.软件艺术

“软件艺术”一词,首次出现在2001年柏林媒体艺术节的“穿越媒介”(Transmediale)上。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软件艺术是一种实验性的活动,是指那些将程序代码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媒介,可以理解为计算机软件本身的艺术,而不是艺术家为了创造独立的艺术所编写的应用程序。计算机软件艺术的作用是帮助艺术家实现其艺术观念和方案。软件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不依靠运行其他网络程序后产生作品,如通Word软件创作一部小说,而是由艺术家自己编写程序代码,作品中的美学效果由这些编码控制并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运行的作品。这些代码是艺术创作的媒介,有些代码是公开的,观众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和再创作。

1974年,美国艺术家哈罗德·科翰(Harold Cohen)的作品《艾伦》(Aaron)是一个艺术化的屏幕保护程序,利用人工智能程序在计算机屏幕上不断创作绘画。经过30多年的版本改进,已经成为最著名的软件艺术作品之一。而现在,各种各样的屏幕保护程序相当多样,除了常见的幻灯片模式的屏保,还有签名的、热带鱼、搞笑的各种形式,使得在相对枯燥的各种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有点小小的温馨。另文中谈到的小程序《礼物》、恶搞性质的互动游戏都是软件艺术。

计算机的无限可能性也给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带来启示。一些计算机专家也开始设计相应软件进行文学创作。但是这样人工智能的创作严格讲还不是软件艺术,而是软件生成艺术,或者叫随机文学创作,就如同波洛克的行动绘画,随意地用人工或是马达带动画笔泼洒颜料完成作品,并没有什么预设的主题和意义。1998年初,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由布鲁特斯(brutrs)1型软件创作的计算机小说《背叛》。该人工故事生成软件是由美国伦塞勒工学院的塞尔默·布林斯乔德及其同事历时8年、耗资30万美元研制成功的,但是只能写作与背叛有关的欺骗和邪恶等内容的小说。小说只用了400多个单词,全文翻译如下:

背 叛

戴夫斯特赖维尔喜爱这所大学。他喜爱校园里爬满常春藤的钟楼,那古色古香而又坚固的砖块,还有那洒满阳光的碧绿草坪和热情的年轻人。使他感到欣慰的还有这样一件事,即大学里完全没有商场上那些冷酷无情的考验--但事实恰恰并非如此:做学问也要通过考试,而且有的考试与市场上的考验一样不留情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答辩:为了取得博士学位,为了成为博士,博士生必须通过的口试。爱德华哈特教授就喜欢主持这样的答辩考试。

戴夫迫切希望成为一名博士。但他需要让三个人在他的第一页上签上他们的名字,这三个千金难买的签名能够证明他通过了答辩。其中一个签名的是哈特教授的。哈特常常对戴夫本人和其他人说,对于帮助戴夫实现他应该有的梦想,他感到很荣幸。

答辩之前,斯特赖维尔早早给哈特送去了他的倒数第二稿。哈特阅读后告诉戴夫,水平绝对一流,答辩时他会很高兴地在上签名。在哈特那四壁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两人甚至还握了手。戴夫注意到,哈特两眼放光,充满信赖,神情宛如慈父一般。

在答辩时,戴夫觉得自己流利地概括了的第三章。评审者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罗德曼教授提的,另一个是蒂尔博士提的。戴夫分别作了回答,并且显然让每个人都心悦诚服,再没有人提出异议。

罗德曼教授签了名。他把推给蒂尔,她也签上了名字,接着便把本子推到了哈特跟前。哈特没有动。

“爱德。”罗德曼问道。

哈特仍然坐在那儿,毫无表情。戴夫感到有点眩晕。“爱德华,你打算签名吗?”

过后,哈特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坐在那张宽大的皮椅里,他为戴夫未能通过答辩感到难过。他试图想出帮助戴夫实现他的梦想的办法。[5]

该故事的情节似乎波澜不惊,但《背叛》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计算机创作的小说,因此引起了国际科学界、文学界的关注。从目前看来,电脑的机械思考还代替不了人脑的主观感受,电脑创作的文学作品还很幼稚,这篇微型小说虽然已经具备了小说所必需的场景、人物、情节等要素,但是结果实在给人感觉莫名其妙,答辩为什么没有通过并没有交代清楚。

参考文献:

[1]童芳:《新媒体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2]魏杰:《‘虚拟’大师苏泽兰》,《互联网周刊》2005年7月25日。

[3]舒泽池:《电脑音乐刍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第22~30页。

[4]百度百科:“网络歌曲”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22012.htm。

[5]布鲁特斯1型软件:《背叛》,姜岩 译 ,《参考消息》1998年3月23日。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