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张羿“20世纪西方抽象艺术的迷乱与虚空” 2012-11-26 15:51:56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韩妙第
张羿是少有的逻辑性比较强的,这从其文章的条理性可以看出。在这篇文章的梳理和归纳中,张羿对“20世纪西方抽象艺术的迷乱与虚空”评论本质并没有意识到“20世纪西方抽象艺术的迷乱与虚空”根源在哪里。所以,这样的迷乱于虚空同样也适合于张羿本人。

原文八,

不过,在抽象的形式上,康定斯基并没有走得太远。他的作品,还没有完全丧失绘画性。与康定斯基相比,马列维奇则走得更远。马列维奇的抽象绘画把视觉形式降到最小,浓厚的玄学色彩使其作品几乎丧失了绘画性。1913年,马列维奇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色方块,还恶作剧地把它挂在门洞上方供奉神灵的位置。显然,马列维奇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了神灵。对马列维奇而言,艺术赤裸裸就是宗教的替代品。

评论八,艺术家诡异个性的行为不能就这样强调其为“对马列维奇而言,艺术赤裸裸就是宗教的替代品。”难道就没有在当时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探索无果的状态只能借助于宗教?所以,逻辑的推理要有眼睛的论证过程。张羿的特色就是跨越论证,将前因与后果捆绑,舍去当中的过程。这种毫不科学的论证习惯怎么不让人迷乱和虚空?

原文九,

而罗斯科和蒙德里安更是艺术代宗教不折不扣的实践者。在罗斯科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中,所有现实形象都消失了。20世纪20年代,蒙德里安的作品达到了抽象的极致,只有红黄蓝白黑、正方形和长方形,他用几何体指代一切,用意念控制了现实世界。蒙德里安的绘画严峻、冷漠,充满禁欲主义色彩,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凌驾于世俗生活之上。但本质上,蒙德里安是自绝于世俗生活。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无情、自以为是的虚假浪漫主义,并不能为人类甚至不能为画家自己带来真正的慰藉。

罗斯科的宗教情怀更加极端,但显然同样无济于事。罗斯科的目标是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入到灵魂深处。他拒绝谈论技术,否认自己是一个色彩画家。在单纯的红黑对比中,我们看到罗斯科作品隐藏的巨大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指向绝望和死亡,因此,与真正的宗教精神背道而驰。在罗斯科令人窒息的抽象绘画面前,你会觉得绘画是多余的。这也许是罗斯科作品的真正价值。罗斯科希望别人在他的画面前流泪。他说:“那些在我的画前流泪的人们有着跟我在画这张画时同样的宗教情感。”

在罗斯科晚年为美国德州休斯顿天主教堂设计的十四幅油画中,罗斯科采用深棕、紫红和黑色,使画面上形与色的差别微妙而敏感,用以表现人类境遇的永恒和悲哀。这所教堂的创建人之一Dominique de Menil 说:“这组作品唤起了宇宙中的神秘物质,它诉说了我们终将腐烂的悲剧,以及上帝无法忍受的静谧。”罗斯科的作品,以及Dominique de Menil的评价,暴露了20世纪西方基督教某种程度上的徒有其名。一个教堂,容许罗斯科这种悲观的作品,无疑是对基督教基本真理的否定。连教堂的创建者都认为人类的结局是腐烂,上帝的静谧无法忍受,可见他对基督的认识充其量是一些客观的知识,而根本没有真正的经历。罗斯科将自己的抽象绘画作为宗教的替代品,正是20世纪基督教衰落的真实写照。而罗斯科最终的自杀,却表明艺术代宗教的失败。罗斯科的意义,无非是启示人类不能没有一个终极的神圣信仰。否则,人类的生存将会失去理由。

评论九,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西方社会的人们在小时候就深受宗教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时就转向宗教。这不仅仅是立场,更是因为经验使然,而不代表其为对宗教的虔诚。所以,张羿在这里所做的都是不明就里的虚张声势,令人错愕般的迷乱和虚空。

原文十,

与蒙德里安和罗斯科相比,德·库宁的作品则赤裸裸地表达死亡。德·库宁虽然没有显性地把艺术当做宗教,本质上仍然是艺术代宗教的实践者。德·库宁与蒙德里安、罗斯科的不同,只是对绝望的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德·库宁的作品显然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深刻影响,他大量以女人为题材的作品,与女性的美毫无关系,而是把女人当做死亡的象征。德·库宁作品中扭曲、变形、模糊、骷髅般的女性形象,是对“死欲”的视觉化。死亡欺骗、恐吓着20世纪失去信仰的人类,也欺骗、恐吓着德·库宁这样的艺术家。的确,当人类失去了对神和永生的信仰,死亡必定肆虐世界。死亡背后是撒旦狰狞的面孔。因此,德·库宁的作品毋宁说是彰显了撒旦。这种纯属撒旦的作品,竟然成为备受追捧的伟大艺术,实在是20世纪西方和人类的悲哀!事实上,德·库宁一点也不深刻,他所刻画的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虽历久而弥新,但终究是一个谎言。而20世纪人类的悲剧在于,不相信或忘记了基督复活大能胜过死亡的事实。

评论十,艺术品所反映和追求的效应与“把艺术当做宗教”这样的状态纯属张冠李戴。或许艺术家是这样的认为。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摒弃其主观性,而要发现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应。亦即感染历史如何产生的?所以,至此我们知道张羿所以迷乱和虚空的原因所在。将事物的一个要素抓住并且凸显,通过这点以偏概全,然后进行结论性的断言。这样的逻辑能力怎么不让人产生迷乱和虚空的状态?

原文十一,

在波洛克狂放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痛苦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的迷失。波洛克作品彰显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对立面--奴役。在波洛克恣肆狂野的自动绘画中,没有任何令人喜悦的成分,只有灵魂的狂乱和痛苦,那意味着上帝已死,意味着无所凭依,没有准则、没有秩序、没有希望,意味着怎么都可以,意味着世界的虚空。而这怎能与自由相提并论呢?为什么说波洛克代表了自由的美国呢?即使波洛克真的代表了美国,那也是堕落的美国,而不是自由的美国。只有真理能使人类自由。但在我们使用自由这一概念时,不要践踏了自由!批评家之所以如此高抬波洛克,是因为今天的批评家与波洛克一样被虚假的自由迷惑了。事实上,波洛克所代表的虚假自由,是人本主义的挽歌。当波洛克对内部现实的彰显达到顶峰,这意味着关注内部现实的现代艺术已经无路可走。

评论十一,你仔细研究过“波洛克”的艺术吗?什么叫做偶发行为?什么叫着触发行为?什么叫着引发行为?什么叫着诱发行为?张羿没有从艺术创作的具体行为上着手,怎么不会使得自己也产生迷乱和虚空的心智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