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飞:这一切果然存在吗? 2013-02-06 17:07:54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张琼飞
1951年夏天,贡布里希陪另一个搞艺术评论的人散步,那人说起他自学生时代就对哥特式绘画感到迷惑。他说,把哥特式用于建筑和装饰还可以理解,但一幅画怎么能表现出哥特精神呢?贡布里希问道:“您认为这一切果然存在吗?”那个评论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无事乱翻书,先引一段贡布里希的轶事:

1951年夏天,贡布里希陪另一个搞艺术评论的人散步,那人说起他自学生时代就对哥特式绘画感到迷惑。他说,把哥特式用于建筑和装饰还可以理解,但一幅画怎么能表现出哥特精神呢?贡布里希问道:“您认为这一切果然存在吗?”那个评论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而另一个评论家在其写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一书中甚至说:从一只尖头鞋中也可以象从大教堂中一样容易得到哥特式风格的印象。

这个故事令我感概,我们的评论家真是一些热情地为世界下定义,贴标签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就对这个世界缺乏了解,不知道来龙去脉,但他们的标签有时也贴得太多了,直接就盖住了事物的本来意义,有意思吗?所以有贡布里希这样的人真好,质朴地问一声:“这一切果然存在吗?”又把人从概念的世界拉回来一点。

就比如我在巴黎看的梵高和浮世绘的展览,事无巨细地在梵高的作品每个细部画上圈,标出箭头,旁边摆几幅日本画,偏要告诉你他是怎么怎么受日本人影响的。看几幅下来,真是想笑,照小日本的说法,他们用水印了几棵路边的松树,梵高就不能用油画在同样的透视角度画几棵柏树了?全是受他们影响了?这一切果然存在吗?但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带着随身讲解器专心致志地听,你会觉得这一切还是有板有眼地存在的。

刚才在博客中乱逛,看见讲刘海粟旧事,是其晚年一随从写的。文章写得粗糙真实,照出了二人的卑劣之处,真不知这类书写了干啥,看了对被写者和作者都尊重不起来,只是又多了点对国人丑陋德性的唏嘘。唯一的好处是把刘的“大师”大衣扯下了一点,让人看到一点真实。我对刘没什么兴趣,连是不是喜欢他的作品都谈不上,这是真的,因为我真不知道他画过些什么画,有过什么艺术方面的建树,只知道他是最早画过女人体的中国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十上黄山画过写生。印象中有几幅山水画,上网搜搜,也就是那几幅黄山风景,没觉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知道那个响亮的“大师”称呼是从哪里来的?

同样名声令我怀疑的还有:张大千,请问有学理论的,他的泼墨山水到底有多少艺术价值?黄永玉,请问他除了叼个烟斗写过几本回忆录到底画了些什么画?吴作人,除了画几头水墨牛,还画过什么?张仃,除了焦墨山水,还画过什么?潘天寿,请问他除了石头上画两个鸟,再画几根花草,还画过什么?李可染,请问除了画过《万山红遍》和《桂林山水》,还画过什么?再外延点扯上写字的,冰心,请问她除了课本中的《小桔灯》,还写过什么?郭沫若到底写过什么有影响的书?巴金的《家.春.秋》现在有没有人读?茅盾除了《日出》,还写过什么?。。。把这些老家伙的名字列出来,是因为他们在我幼年的时候,就已经不容置疑地被认为是我国文艺界的顶尖人士和大师了,地位很高不可动摇,但长大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似乎并不那么卓杰,并没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影响力。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名气?就如同潘玉良,在昆明看过她的一个大型的回顾展,实在一般般得很,怎么就代表“画魂”了?

很想找个人问问,这一切怎么就存在了呢?

【相关阅读】

张琼飞:简释艺术与时尚

张琼飞:“时尚”和“艺术”有关系吗?

张琼飞:民间立场和个人立场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