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3-02-28 12:55:56 来源:《画刊-今日中国美术》 作者:李婷婷
自2006年至今,王雷凭借着对“纸”的运用,受到的认可日渐多起来。照往常的剧本,故事情节继续发展下去艺术家可能就该浮躁了,但因为主角是王雷,他带着骨子里的勤奋把这部剧反转了。

问:《龙,一个幻觉》与其他的作品变化很大,能具体谈一下这件作品吗?

答:这件作品的起因是我们系的一个社会调查课题,就是到了二年级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社会家庭调查作业。当时吕老师给我们划分了很多类别,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自己挑选,另外老师也会帮忙选,看是否符合自身的背景身份,所以,农具这件作品就非常符合我自己的身份。我看起来是我们班看起来最像农村的,而我的农民身份也让我对各种农具非常了解。当时,我也想一定要下功夫做一件大作品出来让吕老师和系里都满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于是我和我妻子两个人开始调查、写论文《豫西农具考察》。我们从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始,到河南省博物馆以及郑州、洛阳、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从豫东到豫西全都去过。博物馆走完之后,我就基本确定了要选定哪个地点。同时也找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专门研究农具的专家,让他推荐地点,他又推荐其他的专家,一步步地,他们向我推荐了仰韶村。这和我初步预想的地点不谋而合,于是最终确定把调查地点选在河南仰韶村。我到了当地之后特别喜欢那个地方,那里是丘陵山地,不能使用现代化的大机器,所以传统农具都还在使用。这件作品经历了八个月才完成,到最后,我做出来的是一个写意的龙,把每个农具都当成素描用的线条,画出一个龙头,但我没有因为造型的原因,把农具给改造。反而一丝都不去破坏农具,用钢丝把他们吊起来,并且每个农具的属性,包括类别、重量、材质、年代、来源都会用标签做标记,还做一本书把信息都放进去,相当于这件作品的字典。

问:农具下的黄土,我们可以理解其寓意。那上面的棉花呢?

答:很简单,棉花在象征着果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云彩,龙则处在天和地之间。

问:这件作品之后,你又转向了对纸材质的探索,为什么不继续了?

答:这件作品做完之后,我觉得特别累,这一年来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虽然作品的结果我很满意,不仅获了奖,也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了。但是我感觉这件作品尺幅太大,很难控制,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精细的、小型的作品。而吕老师对我的要求很高,他一直觉得这些作品做得再好都超不过手纸系列,也就没必要再做了。一直支持我的创作的考云岐也向我提议,大家对我和手纸作品的印象可能比较模糊,提起作品可能有人知道,但和作者的身份无法嫁接,另外,如果作品的风格反复跳跃的话,大家反而觉得你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在纸上再探索一点新的可能性,对自己再突破一点。其实一个艺术家的学术系统建立了以后,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就像隋建国、徐冰老师那样,大家认识他们,都是通过那几件重要作品,其后再创作其他作品,就更能引起关注。

《北京日报》,可变尺寸,球体直55CM,201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北京晚报撮线及编织,2012

骨子里的传统

问:所以你后来开始尝试选择一些像书和宣纸这些材料来探索,除此之外,你还会选择什么样的东西作为你的编织材料?

答:纸的这方面我希望能做得更深入,另外还想从呈现形式上做一些改变,比如做一些极简的造型,至于是不是衣服都不重要了。比如说《战利品》这件作品,我从报纸上先把肖像剪下来,虽然还是在探索纸,但是却是在寻找它的另外一些可能。我希望能在纸的探索上有一些横向的发展。

问:我留意到你的很多材料都是具有文化属性的。通过这种转换,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答:我用手纸做作品,是纯粹地对物理属性的转换,一旦加入了报纸,就带有了新闻符号性。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使用报纸,材料里加入新闻符号性的东西之后,又该织成什么样的东西呢?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我早期做的都是龙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新闻单位在全国发行报纸,其实就是一种权威,这就像皇帝的圣旨一样。把龙袍和报纸嫁接在一起,其实都是在象征着权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