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派”梁启超 2013-04-08 13:39:4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1917年2月28日,刚满44周岁的民国著名公知梁启超,遭遇了其他公知们的强烈“吐槽”。原因是:梁启超居然是“鹰派”,鼓动中国对德国绝交乃至宣战,加入世界大战,为国家挽回利权、获取更大利益。

他认为,中国不能只有宣战之名,要想实现预先的目的,必须对战争要有所贡献,因为只有“尽一份义务,方可取一份权利”,“在战场上与吾友邦结一共同利害,为将来增进国家地位,作一层牢固之保障”;中国军队派出后,“托外国人重加训练,使之目睹他人整齐严肃之军纪,高尚纯洁之军志,复杂巧妙军术,经一番观感之后,将来凯旋而归,必可为我军界开一新局面,而国家实利赖之。”(《对德宣战回顾谈》

对于种种攻击,一向笔锋犀利的梁启超,并未给予还击,而是呼吁大家不可将外交大事作为内部斗争的工具,他说:“凡稍有爱国心之血性男子,终当勿以内治与外交混为一谈,勿假对外问题为政争之武器。鄙人对于此次外交政策,固为极端赞成之一人。窃观各立宪国之惯习,凡反对党之对于政府一切匡救督责、掊击之法,虽无施不可,若乃以不慊于现政府之故,而对于其所执对外方针劫持之使不能贯彻,是则非与政府作对,实与国家作对耳。何也?国际团体上所认之人格,乃国家也,非执政之个人也。使国家陷于进退维谷之境,对于他国而堕其威信,此无异自剥夺其国家之人格,非仇视国家者,何忍出此?一部分之政客,如明乎此义,则酿成内乱之忧,其亦知免矣。”(《外交方针质言》)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向有博学、犀利之名的“鹰派”梁启超及掌握各种资源的段祺瑞政府,面对种种舆论攻击并不还口,而那些学识有限、语言霸道、甚至满口痞子腔的人,倒是猛烈攻击,甚至喊打喊杀。

倒是陈独秀在《对德外交》一文中,很是为梁启超说了几句公道话:

“夫以任公之政治知识,果能总揽政权,岂不愈于北洋军人万万,特以政象所趋,无论誉任公者、毁任公者,均不信任公有组织一党内阁之魄力与野心。此时一党内阁既不能成,以任公之学识,且以代表其党之资格加入阁员,决无损于他党之权利,岂有假外交以夺政权之必要耶?”(《陈独秀文章选编》)

在这篇文章里,陈独秀对党争干扰外交予以痛斥:

“新兴国家,党争自所不免。然党争逾轨,实为进步之障碍。倘有对外战争,各党贤者,食毛践土,具有天良,理当捐弃私愤,互相提携,以求达较远大之目的。南北军人亦将以患难相依,泯其畛域,此事影响于国家安危,岂不甚巨。”

党争再度迟误了外交,并且造成了内乱。

梁启超、段祺瑞推动参战,遭到总统黎元洪的坚决反对,在国会中占优势的原国民党势力也大力反对。参战案在国会受阻,总理段祺瑞急于求成,走了一步臭棋:居然在5月份导演了一出“公民团”请愿事件,找了一帮地痞充作公民代表,包围国会,试图逼迫议员,结果不仅没有得逞,反而导致国会反弹,要求改组内阁。

段祺瑞只好去职,避居天津,政府立即瘫痪,这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各地军阀立即表态,8省督军随即宣布,脱离中央而独立。张勋出面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趁乱拥戴溥仪复辟清室。段祺瑞等组织“讨逆军”,赶走溥仪、张勋,重新组阁,冯国璋则代理总统。

经此折腾,拖至8月14日,中国政府才正式宣布对德奥作战:

“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系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历史证明,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明智的:不仅收回了相当大的部分利权,而且第一次以战胜国的身份亮相国际,这是自同光中兴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再度露出中兴之相。尽管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引爆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但也为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做了极好的铺垫。

吊诡的是,积极推动参战的“鹰派”梁启超,此时又成了“掠功”的人。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中,嘲讽说:

“参战年余未出一兵的将军,也去阅兵,威风凛凛的耀武。着《欧洲战役史论》主张德国必胜后来又主张对德宣战的政客,也来登报,替自己作政治活动的广告;一面归咎于人,一面自己掠功。”

在李大钊看来,一战的胜利,“不是联合国(即协约国)的胜利”,而“是Bo1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尽管在此前一年,他也为对德而欢呼,认为“实为我国十年来于外交历史上,特放一线曙光也”(《我国外交之曙光》,《李大钊文集》)。

“鹰派”梁启超,此时似乎已经极度厌倦了政治的肮脏,也不想纠缠于那种主义胜利的意气,他开始了欧洲考察,为中国收回利权而到处呼吁。

临行前,日本驻华代理公使芳泽宴请梁启超,梁启超说:“我们自对德宣战后,中德条约废止,日本在山东继承德国权力之说,当然没有了根据。”芳泽说:“我们日本人却不是这种解释。”说了这句,就不肯往下谈了。梁启超就说:“中日亲善的口头禅已讲了好些年了,我以为要亲善就今日是个机会,我很盼日本当局要了解中国国民心理,不然恐怕以后连这点口头禅也拉倒了。”(《欧游心影录》)

“鹰”,没有停歇、依然在飞,在一个充满了“鸽”与“鸡”的聒噪的国度……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