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魅力——杭春晖人物画阅读 2013-05-02 16:49: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朱万章
最早接触到杭春晖的画,是那些融微观与精致于一体的玩具熊系列。作者以暗灰色的精细笔触配以近乎凝固的暗红液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想,将我们带回童年时代的梦想,为喧嚣与浮躁的现代都市生活注入了鲜活元素。

2010-先知2--124x75

2010    先知2   124x75

最早接触到杭春晖的画,是那些融微观与精致于一体的玩具熊系列。作者以暗灰色的精细笔触配以近乎凝固的暗红液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想,将我们带回童年时代的梦想,为喧嚣与浮躁的现代都市生活注入了鲜活元素。他的这种将近乎卡通的造型与传统中国画语境相结合的画风,自然也就构成了自己略带感伤却又隽永深长的绘画品质。这是我在认识杭春晖及其玩具熊系列绘画之后的直接感受。
现在面对的是杭春晖人物画,却另有一番意味。

和玩具熊系列一样,在杭春晖的画中,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平静、思考与内心的幽寂。正如杭春晖自己曾说:“我本身也不是一个乐观的人,受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同时,我是个非常需要自我,需要和别人保持距离感的人”,因而在其画中,我们能感受到工业化时代人们普遍的一种忧郁和隔膜。灰色调的主旋律加以男女主人公的冷峻,成为他的人物画给我的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在细腻的笔致中,在静穆的氛围中,在男女主人公忧郁的眼神中,在神秘的花纹中,在讶异的惊叹中,在扑朔迷离的光照中,在或明或暗的渲染中,在或隐或现的空气中,甚至在安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环境中……,我体验到作者竭尽心力所要传递出的一种感伤情愫。这种与其小熊系列绘画如出一辙的疏离气质贯穿其人物画始终,弥漫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却又意味无穷。

绘画语言虽然只是一种载体,在整个审美中只是第一步,但在杭春晖的人物画中,却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杭春晖学过雕塑、做过平面设计,对物象的造型能力与审美趣味有着很多画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他能摒弃很多传统画家对于笔墨技术的过分沉迷。他所使用的材料是传统的,但其表现出的语言形式却是现代的。他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中架设一座桥梁,作为连接其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事实上,在他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经过艰辛努力所得到的回报。他以超乎很多写意画家所难以想象的细致与精微,在经过特别晕染的宣纸中,精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所以,很多画家在急功近利的世风中急于求成地批量生产作品、以应付烦嚣而热闹的市场之时,杭春晖依然在其寂寞的画室中勾勒自己的艺术梦想。这是我们看到他在绘画语言方面所做出的艺术探索,也是其作品能打动观者的先决条件。

清代画家沈宗骞(1736—1820)在其《芥舟学画编》中有言,人物传神写照,“非用笔得法者不能”,“若徒藉凹凸、苍黄、白皙、红润之色,不过得其形似而也,其灵秀韶韵之致,万万不能得也”,“欲得灵秀韶韵之致,而不讲求笔法之所在,亦万万无由得也”。很显然,在杭春晖的人物画中,他能将笔法的运用达到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以熟练的笔法刻划出古人所谓的“灵秀韶韵之致”。在他的人物画中,几乎都能看到这种艺术特征,如作于2006年的《秋莺》、2007年的《玛丽亚的受》、《巧姐之寓言》、2008年的《失乐园》……等都是如此。无论是白皙的脸庞、卷曲的秀发、优雅的装扮,还是怪异的纹身、深不可测的眼神、梦幻般的色彩,或者那些极具装饰性、如同明末陈洪绶(1598—1652)笔下那种变形而富有质感的衬景,都体现出一个专业画家在具象的构思与笔底功夫相熔铸方面所展现出的娴熟技巧。我想,正是春晖对于绘画语言的驾轻就熟,才使他的绘画能在观者的第一视像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让人进一步探究其画外意境。

更重要的是,杭春晖的人物画传递了一种现代人所遭遇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不是来自现实世界,而是来自心灵的积郁。当工业文明越来越改变人们固有的生活结构与精神状态的时候,当物欲横流、人文精神的丧失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特征的时候,怎样通过艺术手段来表达这种苦恼、烦忧与迷离便成为很多艺术家所面临的抉择。在杭春晖笔下,在弥漫着灰色调的主旋律背景下,人物或思考、或冷漠、或惊讶、或幽怨、或沉默、或伤逝、或深邃、或怀想、或迷茫、或彷徨、或无聊、或疑惑、或无助……,各种低沉的表情充溢在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是作者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的反映,也是一种基于对物质世界所产生的忧虑在其笔下的集中反映。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在其代表性经典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指出,“艺术,不管是绘画、雕塑、诗还是音乐,目的都在于去除实用的符号,惯例的与社会所接受的一般性。总之,要去除一切将现实与我们遮蔽的东西,以便使我们直接面对现实本身”。在春晖的人物画中,我们便可看到这种“现实本身”。这也是中国人物画自古以来所恪守的诸如“成教化,助人伦”等现实功能的真实体现。

杭春晖在接受专访时曾说,“70后的人更愿意在作品中寻找社会责任感的表达方式,而80后和90后则更突出自我个性”。作为一个70后的新生代画家,杭春晖在其人物画中充分展现出这种“时代特性”,这可以以2009年所作的《永恒与瞬间》为典型代表。该画是以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为背景,是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想融合的结晶。画中撕裂的大地、缓缓飘向天空的小女孩、飘曳的红色带以及略带迷幻色彩的灯光,将灾难定格在一瞬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把人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助、无奈、震颤、叹息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而沉重的主题。作者截取灾难中的一段极为普通的切面,加以艺术升华,简洁明了地将这一主题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春晖在画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其驾驭现实题材、展现自我个性与娴熟技艺的反映。

当然,在其画中,我们还能阅读到其他很多的信息,让人在画中感受到一种低迷而略带感伤的艺术情境。同时,也能享受到画家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与精神美食。我想,这便是杭春晖人物画所折射出的图像魅力。

2010年3月31日于北京新源里

(朱万章,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相关阅读】

杨悦浦:杭春晖——主体在场的行走者

杭春晖:每打开一扇门背后都有更多的选择

杭春晖:用工笔的方式走入当代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