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是画家吗? 2013-06-04 11:45:36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薛仁明
1930年代中期,张大千与溥心畬分峙中国南北画坛,时人称“南张北溥”。1949年之后,二人相继渡海,又多年,先后病逝于台北。溥心畬逝世至今,五十年矣,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特别举办了纪念书画展。我看了其中一段介绍文字,颇生感慨。

溥心畬《楷书四季联》亮相诚轩

溥心畬《楷书四季联》亮相诚轩

现代“作家”的身份,当然是从西方传入的产物。如此“作家”,一如“画家”,与律师、会计师等等,都是一种专业的分工,也是市民阶层的一种职业分类。作家既是专业之分工,所从事的文学,便与其他学问分隔开来,遂界定孰为文学,孰为非文学,于是,举凡历史、哲学、宗教等等,皆剔除在外,从而产生了所谓“纯文学”。这样的“纯文学”,继而又细分小说、戏剧、诗歌,各自分工,美其名是专业化,实则类似工厂每个作业员锁着特定的那几颗螺丝;说白了,人亦如物。

在中国的传统里,一向不贵所谓的“作家”,亦不以“纯文学”为美。事实上,中国文学是遍在于非文学处。中国最好的文章有《史记》、《庄子》和《孟子》:若以西方专业主义来看,前者为历史,后两者是哲学,皆非“纯文学”。但中国人读《史记》,读的是天人之际;看《庄子》,看的是游于大化;至于《孟子》,则喜爱他讲王天下时的神采奕奕,佩服他谈人性本善之气象岩岩。这些书,当然可以是历史,可以是哲学,但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风光。因为风光无限,才能读之不倦,也才可以是千古文章。

文章写的是什么?是风光。中国真正的人世,风光可以处处;正因风光处处,故可处处文章。中国人说“政事文章”与“道德文章”。政治与道德,若有人世之风光,便可俱成文章。今年3月我在金门,还看到许多闽南式建筑的大门上,贴着四个字:“礼乐文章”。中国文学之所以遍在于非文学处,其实就是遍在于礼乐人世之四处。正因如此,读《史记》,不必为了历史;看《庄子》、《孟子》,也不须为了哲学。中国人之所以千百年观之不尽,是因那里头有着人世的好风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