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者的关系,仅在半个世纪以前,人们非但不认为奢侈品是一种艺术,还认为它是艺术的敌人。虽然上世纪60年代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给衣服印上了波普图案,伊夫·圣·洛朗借用抽象大师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曲线与色彩构成的名作设计出了著名的蒙德里安裙,但这些还都只是惊鸿一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前卫设计师,开始意图打破时尚与艺术的界限,观念先锋如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挑战着人们的穿衣习俗,三宅一生更是登上了艺术杂志Artforum的封面。这在今天习以为常的事在当年却曾掀起轩然大波。“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设计师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这些工作有什么相似性?又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随着潮流的变迁和商业手段的日益升级而时刻变化着。艺术家与时尚合谋的商业行为,已经堂而皇之,屡试不爽。奢侈品赢了,艺术圈也赢了。不仅艺术家,连画廊和拍卖行都连带享受巨大收益,金融危机前村上隆和普林斯等都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宠儿。
然而,说到底,奢侈品是一门工艺,必须得作用于身体,这是有别于艺术创作意图的。比如,对时尚而言,同为创作材料的那些布料并不能仅用于观看或保持不动,设计必须要有实用功能,不然它们就是堆废物。插图画家Julie Verhoeven曾受马克·雅可布委托为LV2002春夏的手袋创作图案,也为意大利时尚公司Gibo设计过2003春夏的成衣系列。她由衷地说过,“艺术与时尚几乎是对立的——艺术是完全的自我放纵,你不用为他人着想。时尚则不同,你不能完全地荒谬,如果你对你的服装做这样的事,生意肯定会下滑。”
确实,为奢侈品牌做产品设计,怎可能天马行空。一张图纸拍版定案后,滚滚的资金投入随即展开!时尚所背负的这种功能性,使它不得不臣服于商业的要求和操作。而艺术不需要具有功能性,同时严肃艺术更要求艺术家的自觉和独立。时尚奢侈品追踪的是每一个流行季,所以总在不停地变幻着;而艺术是关于不朽、永恒和对事物的洞察力。有人说,时尚关注的和最爱的还是自己,而艺术不过是用来装饰自己的一件漂亮外衣。可是,即使时尚奢侈品是“貌似深刻的浅薄”,难道艺术就一定是“貌似浅薄的深刻”吗?在艺术越来越走下神坛,融入生活,形式多元的今天,恐怕二者之间的泾渭的确没有从前预设的那样分明。现在看来,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的暧昧融合可能成为一种新方向。变幻的时尚中常常能看到经典的影子,而独立的艺术中往往充斥着日新月异的幻象。二者内在的对立,有可能转化吗?
瞧瞧参与由这些大品牌资助的艺术项目,比如开头提到的Dior在UCCA的秀。艺术家们确实得遵循“他的地盘他做主”,毕竟要以Dior为主题来创作。这是相互尊重的潜规则。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在此成为一个微妙话题。对此,参与Dior主题创作的中国艺术家们说,“艺术自由仍然掌握在艺术家自己手中,你接过大笔资助的同时,一定考虑好了艺术家的底线为何。而且委托方对艺术家的足够尊重也让创作情况完全不同。还好,我们还算幸运。” 爱玛仕的第一个中国设计师,艺术家丁乙也标榜此次的丝巾设计,“创作,一切由我决定”。
看来,在一个推动艺术也推动奢侈品产业,同样也推动经济发展的全球合作的时代,对于这样跨界的艺术创作和商业推广,及时的认同,显得格外重要。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