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复活——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
0条评论 2010-01-29 11:31:5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张晴 


    三、山南山北的学园


     许江心中的学园之道是:“‘望境’、‘心境’、‘问境’和‘远境’,应在大学之中,活化在校园中,也即活在我们的心中。它朝朝暮暮陶养着我们,转化而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和心胸,转化而为每个生命的生长与安顿。”无论在湖东湖西,国美师生人格与学业的传承如同站在柳浪闻莺放眼看出去的西湖涟漪,一波又一波。国美老师传授给学子的精神力量存储着中华古道和许江心境:“老师是一份特权,一份在知识传授之中给予精神和心灵榜样的威权。这种威权还带着某种永生的契约,无论经过多少岁月,那威权仍在根处塑造着彼此的情怀,同时又牵连着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谱系关联,一种跨越代沟的支配性的感情力量。”近日,我看到英孚英语学校的毕业典礼,深有感慨。当老师在向每一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时,95%的学生竟然都是单手去接,也不鞠躬,更不道谢,取到文凭扭头就走出教室,站在旁边的家长们也没有对学校、对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付了学费,教师就应该教自己的孩子,于是在毕业典礼上一点礼仪也没有。我看了很惊讶!如果一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对学校没有一种尊重,对老师没有一种敬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用双手来接证书、道谢、鞠躬这些礼仪,学校不教、家长不教,那么这一代人到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将会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如同一棵树,幼小时如是歪斜,那么长大了,这棵树能竖直吗?这是我的担忧,也是这个学校外籍教师对中国的家长和中国孩子无礼的长叹,因此每当我们面对外国人滔滔不绝神侃五千年文明古国史,以礼仪之都而著称等故事时,反观这一现场,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许江心中大学之道的精神力量,许江在湖山之间对国美的学子有一种期待:“是否可以在西子湖畔的湖山望境中,在那里熏养出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通境与迁变相交叠的人文情怀中,找到我们称之为国美文化品格的某类端倪呢?”所有这一切,就是许江的学园精神和学园品格。我相信,当许江率万名学子一起远望山南山北时,师生一定都会满目葵色葵香。


     许江爱才又荐才。2008上海双年展在讨论参展艺术家时,他眼睛一亮告诉我说:“前一阶段国美毕业生展上有一件作品就非常切题,是一件缩小版民工居室的雕塑,很生动,表现力也很强,你可以去找一找这件作品的作者。”我即找到雕塑系,介绍了这件作品的模样,方知是应届生金石的作品,随即联系上金石。金石为2008上海双年展所做的《1/2生活》确实引起了27万观众的青睐,成为一个反应上亿民工生活作品的焦点。如若没有许江的力荐,金石的作品在毕业展结束后也就此静伫在仓库里,也不会立即受到国际艺坛的关注。可以说,许江对国美师生的作品如数家珍,并把点点珍宝竭力推荐,使之成器。


     许江在山南山北地寻觅,他在寻觅什么呢?许江这代人曾经走得很远,可是扪心自问,其实是在一步步地回溯中寻觅,努力寻找这个时代应该把握的灵魂、应该抓住的印迹,许江把他的追溯、思考都凝聚在“葵园”的构绘中。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画家何为?诗人何为?所有的意义只有焊接在这一点上才发生热量,孕育出意义,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一种特殊的视野,从中发生一种望境。许江这代人看世界、看事情的角度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和昨天的自己不一样。就像许江读很多书,写很多文章,但他的学生要是没有许江的思考与历练的话,从他的文章中是看不到这些意义的。许江一直认为,所有的阅读问题,从来不是看的问题、文字的问题,而是看的时候,有没有把那些知识和人生阅历发生关系、还原成人生的态度和人生的智慧。所以今天的网络时代,信息量非常庞杂,其中也有很多思想,但只有拥有了精神的阅历、有了人生的感受才能获得高端的视野,才能获得通会之际,才能在西湖与葵相遇,才能登上山南山北。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