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齐:传统文化折射下的当代性探究
0条评论 2011-06-22 16:42:01 来源:艺术锋尚 

\

断层 167cm×244cm 综合材料 2010年

\

厚黑 167cm×244cm 综合材料 2010年

 

艺术锋尚:您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还是源于《西递村》版画系列,通过艺术这个载体来呈现古村落西递村当下的历史演变,作品蕴含了一种强烈的伤逝情结,通过对古村落建筑那种历史遗痕的再现,无疑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当代性的转换,使作品具备了人文社会学意义上的指向性,与外部语境的衔接和整合使这个系列创作产生了更多的当代思考。

 

应天齐(以下简称应):在创作这个系列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将古村落本身内在的那种文化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当代性转换。我表现西递村,其实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人的观念去面对传统文化;中国的当代艺术真正意义上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我觉得大部分艺术家还是用由内向外的方式把本土的传统资源和西方艺术样式进行简单意义上的嫁接;王林和易英曾经在文章里提到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表意方式,比如说徐冰的天书、吕顺中的小红人,他们所采用的都是西方的样式。而我的做法应该称之为由外向内,我先接受西方那些东西,然后再回到中国传统的本土资源这个层面,由外向内这种方式我称作为现代的立场,站在现代的立场观照传统,这就是由外向内的思考方式。我跟目前大多数艺术家的做法不一样,基于由外向内的思考视角,我的创作最后形成的还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东西,所以用西方的语境和当代艺术样式去挪用,往往不一定能显现作品的精神价值。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的当代艺术整个批评界,完全忽略了我的作品,而且甚至于屏蔽了我的作品,这只限囿于当代艺术这个领域;相较于我在体制内的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上屡获大奖,在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面他们反而没有重视《西递村》版画系列,他们认为这个系列创作还是从传统的思维角度完成的,实际不然,如果是那种状况的话,那我的创作触点就不可能延伸到世纪遗痕这个层面。从我现在的作品来看,或者是对本土资源一种充分的利用,仍然没有偏离这个点,我还是以由外向内的方式,包括我对混合材料的探索,其实现在做混合材料的人很多,但是我的混合材料和他们的完全不同,可以说根本没有办法类比,我认为他们还是以由内向外的方式切入,我仍然坚持由外向内的方式,所以我始终坚持着我的立场、没有改变。

 

艺术锋尚:您在“西递村”系列创作中融入了多元而深刻的思考,当时您在此找到了创作的精神诉求点以及价值支撑点,使您的《西递村》版画系列享誉国际;而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却选择了告别,基于怎样的考虑促使您做出这种转向?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