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崛起与移民化生存——兼论刘小东《三峡组画》
0条评论 2011-08-07 12:01:34 来源:《艺术时代》 作者:吴永强

[1]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P176。

[2] 雷蒙·柯尼亚等:现代绘画辞典[A],徐庆平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P30。

[3]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P208。

[4] 王南溟:公民政治与公民艺术:一种新的批评理论[C],“视觉与观念:当代艺术与文化政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2-11。

[5]《温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于2005年,在三峡奉节县完成;第二部分作于2006年,在泰国曼谷完成(请了11位当地女性作模特儿)。两幅画分别以男人和女人为角色,形成对偶的组画,据说意在表现画家对亚洲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的关注。参见注释[8]。

[6] 刘小东:用绘画关照三峡工程[N],新京报,2004-12-9。

[7] 联系到刘小东90年代创作的《晚餐》(1991)、《地下》(1993)、《违章》(1996)、《垃圾火》(1998)等作品,可见其在艺术上对底层“小人物”的离散化处境有着一贯的关注。

[8] 与贾樟柯的共同动作 刘小东的三峡行[J],艺术评论,2006(10)。

[9] 2005年7月,当刘小东以夔门为背景实地创作《温床》时,贾樟柯用电影镜头记录下整个创作过程。这部取名为《东》的纪录片,把作为模特儿的农民工与画家本人一起留在同一画面中,或可为作画人与被画人命运的共生性提供隐喻。

[10] 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中,“此在”(da-sein),乃指历史性的、具体时空中的个体存在;而“此在之此”(da of da-sein),则指个体所在的当下世界。

[11] 自由主义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属古典自由主义,将自由阐释为“免于受压抑的言论和行动自由”,把人与人不互相侵犯视为自由的最高要件;后者属新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为自由规定了更多的基本要件,要求政府以社会福利的形式予以保证。弗洛姆的自由论则是心理主义的,他认为,消极自由本身带有毁灭性力量,而积极自由本于个体的提升,即自发运用完整个性于创造性活动中。在经济学领域,消极自由论的辩护者(如亚当·斯密和当代的哈耶克),主张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积极自由论者(如凯恩斯)要求赋予政府必要的经济干涉权。按照哈耶克的思想,政府在经济上的干涉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编辑:李璞】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