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作品
张小涛:王泊乔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在我面前多次提到您和您策划的展览和林兹电子艺术节。这次我受广州《画廊》杂志委托,想对您进行一次采访。我想知道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的历史进程,艺术节包含了哪几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作为跨学科跨媒介的林兹电子艺术节,在全球化的新媒体数字艺术浪潮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Ingrid Fischer-Schreiber: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起源于1979年。它的出生地是林茨,不到20万人口,是上奥洲的首府。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这儿建立规模非常大的钢铁厂。当时的林茨是一个名誉很不好、环境污染厉害的重工业城市,因为钢铁厂的困境面临经济危机。市政府知道城市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形象,需要一个新的文化认同,仅仅有工业还不够。但是直到1977年文化好像没有反战的余地。
艺术节的概念是几个人共同发展的:上奥洲的电台(ORF Oberoesterreich)主任 Hannes Leopoldseder、电子音乐家Hubert Bognermayr、电子音乐家producer Uli Ruetzel、电脑艺术家Herbert Franke等。他们以一些已有的学术活动和电台组织的论坛为基础,发展电子艺术节方案。从他们几个人的背景可以看出基本的方向,也可以感觉到对组织机构、受众、技术人员的挑战。艺术、科学、社会,这三个概念的互动变成电子艺术节的核心,目的就是讨论数字技术对社会和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方向从1979到今年都没变。
艺术节最关注的第一个活动是“音乐之云‘Klangwolke’”(Cloud of Sound)。谁都没有想到会有10万人在多瑙河参加古典音乐的演出,自己也参与互动。这个活动引起大量的关注:其他的城市从来没有过规模那么大的户外活动。从那时起,大城市的互动跟局部的互动是艺术节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国际性:从1979年开始,参加艺术节的艺术家、科学家、专家来自世界各国,建立了一个“Ars Electronica Family”。当时主要的合作和协办是美国和日本的机构,像MIT Media Lab和一些日本大学。第三个特征是每年的艺术节都有一个主题:所有的活动,特别是国际论坛,跟这个主题有不同程度的关系,给每一节一个很特别的方向。这些特点到现在都没有变。从每年的主题可以了解到电子文化的进展和影响力。
1987是奥地利艺术节大奖 (Prix Ars Electronica,http://www.aec.at/prix/en/)的第一年。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是电子艺术的“Oscar”,由上奥州广播电台组织。最初有计算机动画 (Computer Animation)、计算机图形 (Computer Graphics)、电子音乐(Computer Music) 三个分类。1990 年加了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的分类,1995 年加了World Wide Web的分类(以后的名字是:net, net vision / net excellence, net vision,到2006为止), 取消了计算机图形。1998年开始办针对奥地利19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分类:u19–Freestyle Computing。2004 有了“Digital Communities”的分类。2005 开始“The next idea”:这个分类提交的是方案,而不是完成的艺术作品。2007 是Hybrid Art 和Media.Art.Research Award (到2009年为止)分类的第一年。
每年春天,从各国来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在林茨聚会,进行评分。最近几年每年提交的项目大概有3600个。从1987年到2011年,大概有50,000个来自111国家的作品参与竞赛,奖金大概是226万欧元。
通过电子艺术大奖,建立了权威评委网络, 帮助把Ars Electronica 和Prix Ars Electronica变得更具国际性,更能得到内行关注。通过他们的选择可以了解到电子艺术的发展,也帮助推动电子艺术的理论认识,可以了解到电子艺术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影响。
Ars Electronica第三个核心成分是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Museum of the Future http://www.aec.at/center/en/未来博物馆。它在1996年开馆,当时Ars Electronica没有固定的空间,就在Ars Electronica Center里,以全新的方式用新媒体策划跨领域的展览,把艺术和科学结合在一起。这样,电子艺术中心不是科技馆,也不是美术馆,而是全新的混合空间。2009年,林茨作为欧洲文化首都,新的电子艺术中心成立。比1996年展馆大三倍的中心主要针对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和学校。在内容方面有明显的转折:展出的项目不只是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跟生命学有关的科学项目(Life sciences),探索生命学的进步对社会,对每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核心的一部分名字叫“人类新形象”(New images of mankind), 分4个实验室:Robolab、Brainlab、Biolab、 Fablab。通过从新媒体艺术衍生的手段来解释最新的生命学的发展。
Ars Electronica第三个核心成分是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http://www.aec.at/futurelab/en/未来实验室。最开始未来实验室给电子艺术中心设计展览和作品,现在主要在文化、工业、经济领域跟其他机构和公司合作。实验室跨领域的团队大概有50个艺术家和研究者,他们来自计算机学、物理学、媒体学,有建筑师、游戏卡开发者、社会学家、艺术学家等等。项目属于4个不同的分类:媒体演出 (Media performances)、媒体艺术和建筑(Media art + architecture)、信息设计 (Information design)、展览设计 (Exhibitions)。
从2005年到2009年Ars Electronica也参与一个研究所:Ludwig Boltzmann Institute Media.Art.Research(媒体、艺术、研究,http://media.lbg.ac.at/en/index.php)是跟奥地利研究机构Ludwig Boltzmann Gesellschaft、林茨艺术大学、Lentos 美术馆和Ars Electronica共同建立的研究所。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Ars Electronica的档案:Ars Electronica积累的记录30多年媒体艺术的资料是世界上独特的资源。
跟很多其他的艺术节不同, Ars Electronica从最开始就强调艺术、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它不是纯粹的艺术节。从Ars Electronica Center的内容到大奖的Digital Communities的分类,从Futurelab的工作重点到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学术报告会,都是呈现这三个概念的结合。Ars Electronica从最开始也是完全“全球化”的: 参加最早的艺术节的艺术家当中,奥地利人占极少数,邀请的艺术家、学者在林茨找到了一个非常开放的、真正地跨领域的国际性平台。以后有一些其他的机构也开始举办类似的活动,但是在我看来Ars Electronica是把“跨领域”、“跨国家”这些口号实现得比较全面的。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