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乔谈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
0条评论 2011-09-02 14:44:13 来源:《画廊》杂志  

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作品

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作品

 

张小涛:每届电子艺术节都花费巨资举办对林兹这个城市有什么具体改变没有?

 

Ingrid Fischer-Schreiber:艺术节对城市带来的改变要分几段:开始的几年,把艺术带到户外,让人感觉到参与是什么。因为市政府当时意识到电子文化是未来的主流文化,支持不同的机构参与艺术节,自己利用艺术节做“广告”,利用每年有500多个从全世界来的记者到林茨的机会,慢慢地把“重工业城市”形象变成“新媒体艺术城市”形象。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Ars Electronica, 林茨2009年不会被选为欧洲文化首都。

 

同时,跟全世界的权威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交流也引起了大学的关注,这样艺术大学的学科也有很大的改变,有一些通过Ars Electronica出名的艺术家当教授,建立了新的研究所。

 

另外,Ars Electronica(跟一些其他有名的机构在林茨举办活动,像Pflasterspektakel街头艺术节、布鲁克纳古典音乐节Brucknerfestival一样)也是旅游业的很重要的因素。

 

张小涛:请问欧洲的一些新媒体艺术家小组或工作室,他们的前沿实验有没有和一些全球重要的公司、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并且把这种前沿的数字实验运用在其他的设计、工业、博物馆、计算机等领域中,你能举几个这方面的案例吗?我想知道新媒体语言和现实世界的某种关联,这可能会避免艺术家的语言实验很精英、小众化,缺乏和公众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比如互动语言、多媒体设计就广泛地运用在设计、工业产品、游戏开发等领域中,您所知道的欧洲新媒体艺术家与画廊、基金会、美术馆机构合作的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

 

Ingrid Fischer-Schreiber:你问“欧洲”的情况?其实没有“欧洲”的情况,因为每个国家有它独特的文化政策、文化机构、文化融资情况。我只能说我在观察参加Ars Electronica的活动和艺术家感觉。

 

当然有艺术家和公司合作,像Philips、IBM、Google, 如果艺术家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在那里工作,公司利用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是不把他们当作艺术家,他们也不做艺术品。

 

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从最开始就跟当地公司合作。1996年,Ars Electronica Center有全世界唯一的对外开放的CAVE (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其他的CAVE在美国大学,不公开)。很快有林茨的钢铁厂对这个设备感兴趣,跟Futurelab一起找办法模拟钢铁厂的一些超级复杂的工作流程。但是他们不是对艺术感兴趣,而是对技术感兴趣。

 

更有系数味道的合作是在上海世博有德国Art& com跟德国Otto Bock公司合作设计Mobility的项目(http://www.artcom.de/en/projects/project/detail/mobility-1/)。

 

媒体建筑是另外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像Ars Electronica跟SAP软件公司合作,设计SAP在德国总公司的互动系统,可视化SAP工作信息流程http://www.aec.at/futurelab/de/referenzen/kategorie/media-art-and-architecture/source-code/。

 

最进几年有一个新趋势:很多大学现在都有新媒体艺术系,这样“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距离会越来越缩小。毕业生把自己看作“艺术家”,离商业的心理距离很大。

 

美术馆一般会接受技术不太复杂的作品。因为一般的美术馆缺少了解新媒体艺术作品特征的技术人员,很少才会看到各种新媒体作品。大部分是录像、摄影作品(我的“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不包括Video art和摄影)。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就需要专业的机构,像艺术节、实验室,能处理艺术家、技术人员、科学家协调合作方式。

 

关于基金会, 我不敢多说。比如说,奥地利没有像瑞士、荷兰、英国的基金会,跟国家的文化政策历史有关系。每个基金会都有它特殊的方向、重点、支持方式,没有一个“欧洲”的共同的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但是最近这些机构的资金情况非常艰难,荷兰国际知名的新媒体机构从2013年开始将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对Mediamatic、Waag Society、STEIM、V2等等的未来就很不安全。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