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作品
张小涛: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关于地缘政治的军事冲突和扩张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自由市场带来了更加深刻的革命,尤其是信息、通讯、网络、生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迅猛突破。今天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互联网、IPone、IPad、微博、FACE BOOK、监控器等高科技媒介,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技术对人的控制、对社会的控制,就像今天我们对微博热的说法是:微博控。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监控的时代,监控器既是偷窥者也是暴利的见证者,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我们看病人不正常,病人看我们也是不正常的。我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人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在控制人?您觉得林茨艺术节和公众在交流上和互动上跟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有什么样的区别?
Ingrid Fischer-Schreiber:艺术节和公共交流跟美术馆、双年展等交流的不一样在于艺术节试图利用市中心的公共空间,和其他文化机构(美术馆、其他展览空间、艺术大学、综合大学和公共机构像火车站、像电车公司、钢铁厂、多瑙河港口等)合作,跟他们共同设计项目,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活动大部分都围绕这一个大主题(每年艺术节的主题),每个机构从它特殊的观点,通过它自己选的手段来分析这个主题,所以有很“严密”的感觉。艺术节也特别注重一方面有针对专家的活动,另一方面有大众能接受的活动。公众一到林茨,感觉到艺术节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而是整个城市共同的事情。从气氛来说,我觉得还是有蛮大的区别。
艺术节也特别强调怎么介绍作品和活动。有受到专门训练的人员(Infotrainer)给观众解释作品,有时艺术家自己也在,有直接的交流,比一般的美术馆全面、直接,教育性强。
张小涛:新媒体的数字艺术是否体现了某种公共性、大众化、民主化?
Ingrid Fischer-Schreiber:关于电子艺术的公共性、大众化、民主化,我觉得应该分几个不同的层面。
最近几年发生了很重要的“革命”:以前只有电子艺术家或者专家才会利用的工具,现在谁都能利用,如:网络、音乐软件、电脑动画软件。在Prix Ars Electronica动画、电子音乐、互动艺术、电子社区分类获奖项目当中有学生的作品,也有好莱坞大公司和大学机构的作品。最近几年,开放数据(Open Data)项目也越来越多,给在可视化领域工作的人和艺术家提供从来没有过的大量的数据,给观众提供对他们周围一个新的认识,也比较接近每个人的生活。比如在Ars Electronica Center的GeoCity项目http://www.aec.at/center/en/ausstellungen/geocity/就利用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让观众自己用新的眼光来探索城市,是Ars Electronica Center里的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算是工具的民主化,是使用者 (access) 的民主化发展。
但是最近几年的另外一个趋向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合作。这样的项目探索边界,有时候很极端,像今年Prix Ars Electronica混合艺术分类的获奖的作品,艺术团队Art Oriente Objet 的May the horse live in me(http://prix.aec.at/winner/3043/)。这样的项目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才能理解,第一眼看,跟普通观众生活经验没有多少关系,作品和观众的距离比较大(其实涉及到我们都应该担心的跟我们生命本身有关系的迫切问题)。这样的作品在展览的场合里很难合适地呈现,需要很多解释,变成很“精英”的作品。但是因为科学也越来越强调“Access“,必须离开封闭的环境,再加上政策的改变推动所谓“艺术性研究”(Artistic research), 这样的项目会慢慢地多了,可能会通过数字艺术的手段帮助观众对科学/艺术的了解,把它提供可视性。
但是总的来说,必须很清楚新媒体艺术(起码在欧洲)还没有真正地走到社会里,还没有走到美术馆里,还是一个少数人的计划,被赞助机构忽略,被画廊、收藏家忽略,跟市场、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被商业市场彻底吸收了。如果没有像Ars Electronica那样的艺术节,公众根本没有机会看到最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