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 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新媒体艺术与公众、收藏家、美术馆、基金会之间的这种脱节状态,是新媒体艺术家纯粹的科技语言游戏让观众很难理解吗?还是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还是新媒体的游戏互动语言与大众文化的过分接近而失去了神秘感?90年代末新媒体热让我们欢欣鼓舞,都以为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到来了,而今天事实是传统媒介的生命力依然强大,新媒体艺术还是一个边缘化的艺术实验状态,但是今天的边缘也许是未来的主流。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用“新”、“旧”的模式来判断艺术媒介是有问题的,“新媒体”其实是跨媒体的概念,我想知道在奥地利学术界如何对新媒体艺术实践进行学术研究、梳理和总结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机构?新媒体理论对于中国今天各美术学院的新媒体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您能给我们推荐一些新媒体理论前沿的专著吗?
Ingrid Fischer-Schreiber:我觉得用“新”、“旧”来谈“新媒体艺术”是有问题。在Ars Electronica,基本上不用这些概念,在我们跨领域的、艺术和科学越来越接近的时代,这样分没有意义。更有意思的是问用什么技术,怎么跟观众建立关系。但是描写“新媒体艺术”到现在没有什么标准,这对记录艺术品的项目,对档案造成很大的困难。
在奥地利进行学术研究的机构很少。从2005年到2009年,在林茨有“Ludwig Boltzmann Institute Media.Art.Research” (http://media.lbg.ac.at),是Ars Electronica、林茨艺术大学和Lentos美术馆共同的项目。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没有达到它原来的目标——从计算机学、艺术史和档案学的角度来研究Ars Electronica的档案(是世界上最大的关于媒体艺术的资料库)。但是学院的网站会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源,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参考书目,会找到很多专著的评论等等(http://media.lbg.ac.at/en/content.php?iMenuID=80, 到2009为止)。
Mediaartnet的网站http://www.medienkunstnetz.de/mediaartnet/也是很好的资源,有媒体艺术的历史发展资料, 但这个项目2004年以后没有加设么新的内容。
在奥地利私营Danube University有Oliver Grau启动的MediaArtHistories课程http://www.donau-uni.ac.at/en/studium/medienkunstgeschichte/index.php,通过请世界有名的艺术家、策划人、理论家讲课,给学生一个比较广泛的对“新媒体艺术”的知识。一部分学术研究工作就是在欧盟项目的专家下进行的,是几个欧洲国家机构的共同项目。比如说Ars Electronica正在参加“Digitising contemporary art”的项目www.dca-project.eu,这是研究数码化、数字保存和metadata的问题。
【编辑:冯漫雨】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