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1929)
梁启勋(1876~1965)
梁启勋(1876~1965),字仲策,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二弟。1893年入广州万木草堂,从学于康有为。后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毕业后返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训育主任、中国银行驻京监理官,又任币制局参事,青岛大学教授。梁启勋一生除从事经济和中国文学历史教研工作外,还是一位有名的词学家和资深的经济金融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韵文概论》、《词学》、《稼轩词疏证》、《海波词》、《词学铨衡》、《曼殊室随笔》、《曼殊室戊辰笔记》等,被称为海波老人。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对他的词亲笔写来过赞扬的信(文革抄家时抄走,至今无下落)。此外,他还翻译过若干外国名著,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之一。
兄弟手足
梁启超、梁启勋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启勋是梁启超的二弟,于诸兄弟中与乃兄年龄相距最近,关系也最亲密。1890年,梁启超结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1891年,在梁启超、陈千秋的邀请下,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梁启勋于1893年随兄入“万木草堂”学习,学得许多西方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还自学英、日文。
1896年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起《时务报》,公开提出变法的主张,梁启勋任该报的编辑,主要负责翻译和编审东西文译稿。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遭到以西太后及保守派的抵制干扰,后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西太后囚禁光绪帝,并通缉变法分子,康有为、梁启超逃脱,许多同仁被杀害。在危急时刻,梁启勋把在二线尚未被通缉的同志组织起来,紧急抢救掩护被难同志的家属,扶老携幼逃向澳门、香港和国外。为了摆脱捕快们不断地跟踪追缉,有时一天要转移两三次,身担如此巨大压力和紧张的抢救工作,使他患上了神经性头痛达10年之久,数十年后,麦孟华、罗孝高等一些老友见面时还戏称他为“家属队长”。
1898年9月,梁启超抵达日本,之后康有为来到神户。师生两人重逢后,梁从康口中获悉在上海的妻女受到英国人保护,新会的家人亦受到知县陈伯谦暗中保护。尔后其父梁宝瑛携家眷避居澳门,妻女亦由麦孟华接至澳门。11月11日,梁启超在友人资助下创办《清议报》,陆续刊载《戊戌政变记》、《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戊戌六君子传》等文章,攻击专制朝廷,宣传反满,号召爱国救亡,鼓吹民权自由等。《清议报》行销海内外,梁启超声名大噪,声望与日俱增。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将家庭从东京搬来横滨。以“饮冰子”为笔名继续发表《饮冰室自由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文章是《新民说》。梁启勋则在1902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现复旦大学),不久考入美国哥伦大学经济系,遂赴美勤工俭学,除在华侨开办的洗衣店等打工外,还翻译出版外文书以维持生活和上学。这时期翻译的《血史》和《世界近世史》分别在1905年和1907年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毕业后即赴日本参加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工作。
1912年梁启超与梁启勋一同回国,返回天津,梁启超着手创办《庸言报》,梁启勋任报纸撰述。1914年,梁启超任接任币制局总裁,梁启勋即任中国银行监理、币制局参事的经济工作等。
1915年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杂志,梁启勋任杂志撰述。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梁启超南下发起反袁活动,梁启勋在广州料理父亲梁宝瑛丧事,梁启超开始不知父亲逝世消息,仍寄来报平安的家信。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4月29日,英、美、法三国作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及胶州湾的所有权利让与日本。梁启超致电林长民,林氏刊文说明事实,导致五四运动爆发,这其中,梁启勋赠千金给被捕的学生。1924年,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去世,梁启勋在北京全权负责营造墓园工程。1925年,梁启超在清华讲学期间,进城便住在南长街梁启勋住所。1926年,梁启超任司法储才馆馆长,聘梁启勋为总务长。1927年,梁启勋代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订婚仪式。1928年,梁启超因病住在协和医院,梁启勋写有《曼殊室戊辰笔记》。1929年梁启勋于梁启超逝后跋《袁世凯之解剖》、《白香山诗集》、《东坡乐府》、《初白庵苏诗补注》,缅怀长兄。
梁启超著作结集为《饮冰室合集》,梁启勋没有全集,著作有《海波词》四卷、《词学》二卷、《辛稼轩词疏证》六卷、《曼殊室随笔》等。梁启超早年流亡日本时,梁启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兄弟之间常常鸿雁往来,探讨学问之道。及至1912年梁启超回国,梁启勋则成为乃兄负责家庭事务的左右手。梁启超对诗词的研究兴趣,对梁启勋影响很大。今人陈声聪以梁启超昆仲比拟苏轼兄弟,殊为确当。梁启勋的《稼轩词疏证》正是继长兄梁启超未竟之业,并对乃兄的研究成果进行补正。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