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亚洲城市板块
第一单元:
搭五点十分到梦乡:台湾再生电影(台北策展人:吴俊辉)
1、刘时敏:《瞬间冲击 X 妖媚电噪》 8’
2、陈滢如、洪子健:《解密外讯》 16’ 40’’
3、潘怡洁:《身体显像》 13’
4、李俊宏:《我们没有救你,也没有救自己》 3’ 20’’
5、庄凯婷:《读不到的诗》 1’
6、赵小姐:《Sucker’s Love》6’ 24’’
7、李明宇:《仍未到家》 8’
8、魏妏洁:《帝后》 30’
挪用旧片/现有影片衍用实验电影大师Bruce Conner的作品《搭五点十分到梦乡》的片名作为台湾再生电影专题的节目名称,《搭五点十分到梦乡》将毫不相干的旧有的科普教育影片与纪录片以集合艺术的创作方式剪接组合,影像如诗般地制造出神祕的梦境,让观众沉入深不见底的潜意识裡。从前卫艺术形式的现成物、拾得物、集合艺术到实验电影的回收电影与旧片/现有影片衍用的创作观念,再延伸到数位的科技的操纵,电影到数位的转换、转录与下载,电影胶捲不再有实体的存在,在一个接著一个的影像之梦裡,影像被摧毁之后,还可以重生,科幻片中的衝击被粉碎,成为抽象的粒子图像,剧情片的戏剧张力被消解了,产生另一个非叙事的梦,梦再被摧毁,毁灭然后再生,梦中有梦,梦在梦中,不断地繁衍。台湾的再生电影专题节目呈现更多元的现有素材与创新的创作观念,有来自对身体的考察到色情图像的再造,有家族相簿与家庭电影,个人游记与生命史的回忆片段,从自己的创作脉络与对社会议题的关照出发,再到远古的权力图腾与手工胶捲的探索,台湾的再生电影无所不能地将任何的影像都能再制创作,赋于全新的生命与诠释。
再造经典:香港二次创作实验短片
第二单元:
二手料、原创片:香港实验短片(香港策展人:文晶莹)
1、黎肖娴:《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形象》 27’ 58’’
2、叶旭耀/蔡世豪:《触目惊心》12’ 13’’
3、罗海德:《流动点:吻》10’
4、鲍蔼伦:《阿运会》 4’
5、唐咏诗:《回忆•城市》 5’
6、蔡世豪:《天星 (另一版本)》 8’
7、郑智礼:《重建-创造》 5’
8、罗玉梅:《残话小说》 17’ 36’’
9、文晶莹:《家宅平安》 2’ 39’’
10、罗文乐:《悼念時光》 2’ 11’’
为了展现二次创作的内涵和形式上的重要性,今次节目《再造经典》将放映一批利用现成符号、片段去创作的实验短片。
唐咏诗《回忆.城市》让香港百元纸币内的图像活起来,摩天大楼一幢幢竖起,旧物却一件接一件殒落。作品似在批判过度发展、金钱挂帅的社会。
文晶莹的《家宅平安》同时采用了香港常见的夸张地产广告,加上闪烁方格幻觉,批评地产霸权。
黎肖娴的作品《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形象》,以研究论述的方式,集合了一批与「香港」过去有关的现成影象和声块,重新探索「香港」的定义,强调「问」比「单一答案」更重要。
叶旭耀和蔡世豪的作品《触目惊心》似在问惊栗片的定义。他们的作品是希治阁版本的《触目惊心》加葛斯范森重拍版本的现场混音版。在十分钟以内同时看两部相距四十年的电影,是另一种「触目惊心」。
罗海德的作品《流动点:吻》用motion tracking软件去追踪1963年安廸华荷的电影《吻》的人物动态,将有关数据转换成一些抽象笔触,作品显示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
郑智礼《重建-创造》亦是将经典转化。或许可解读为以经典的马丁路德金的新闻片段去回应二次创作的议题。
鲍蔼伦的《阿运会》则用了减法,抽出动新闻中放大了的平常行为放在一起,配上运动会的音乐,似在讽刺新闻的真实性和极端的手法。
蔡世豪的作品《天星 (另一版本)》将保卫天星和皇后码头的新闻、示威标语、图片、集会声音等剪碎、划花再拼贴,加上紧凑的节奏,充份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暴力感。
出现在罗玉梅《残话小说》的新闻片段、YouTube片段却显出不同的感觉,似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安静的、单调的、郁郁闷闷的。
罗文乐《悼念时光》全都以YouTube新闻片段组成,虽然没有说明事件名称,但曾经历过事件的人,也知道所指何事,作品令人联想起新闻检查。
从以上作品可见,这种形式的创作有很丰富的艺术表现,有原创性、独持性,和所采用的物料都有很大的距离,是独立的作品。若得不到法律豁免刑责,将会限制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自由。
策划:文晶莹 (艺术工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