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EXIN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论坛
0条评论 2012-11-05 17:51:0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 中国大陆板块之一

策展人:张海涛

“记忆物象”——影像记忆的当代性情感转换

“记忆物象”单元艺术家及作品:

刘畅《你看见冬天》

李山(意大利籍)《动不动》

袁智超《海报狂想曲》

郭维+赵伯祚+郝树人 《胡子》

孙磊《嬉•戏》

孙楠《考试协奏曲》

王琳慧《游园惊梦》

宋松《彼岸》

汪东升《2008年里的一些时间》

南京影展强调展览单元的主题性和类型:即近几年影像的发展现象梳理、推新计划和影展的档案特征。影像档案是一种以影像艺术为研究对象,借以历史系谱、理论系谱、艺术系谱发现、梳理、比较和分析影像发展的脉络。南京影展是以系谱影像为方式的策展,将影像艺术放在一个框架系统里,建立清晰的艺术类型,避免拼盘、乱炖。这次影展在国内实验单元分类上我想打破以前以媒介表达方式、年代和地域、影像机构分类的常规思路,这些类型会失去部分作品本体的现象价值,我想以作品的感受表达趋向为主题性统计,探讨近几年出现艺术家在关注些什么,什么关注的最多,如何把关注的东西转换为鲜活、敏锐的生存感受。历史上意识形态和市场对于题材传达的敏感性(特指“色情、暴力、政治”的关注点),一直是有所关注和控制,而这次影展我策划的实验影像尽可能的多元化梳理,避免讨论话题单一性,我把实验影像作品类型分为了四个主题单元:即“记忆物象、生命寓言和日常异常”。“记忆物象”单元是关注历史记忆的当代性情感传达,“生命寓言”单元是对普世、永恒、经典和终极人类价值的再思考,“日常异常”则是对当下现实生存环境和感受的异样或批判性表达,而“暧昧时空”则是从影像表达语言与内容上探讨现实的不确定的生存状态。这四个主题也涵盖了过去、现在、暧昧时空和经典价值的当代性转化和判断,据统计也是影像艺术家最关注的几个话题。

“记忆物象”:时间、情感、自然规律、时空感、静止、消逝、感伤、记忆、叙事、历史感纠错、激活、转换当代性。

如果说时间是纪录微观和宏观的情感本源,我们书写当代影像艺术之时,这个年代的艺术家必定会回忆他们走过的年代,这些年代记忆中传达给我们的生存感受,即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时常认为当下人是没有记忆能力的一代,这也是我们对他们的误读。对历史要时常回忆,才能正确审视和激励当下和未来良性的发展。生存环境带给我们的不论是快乐和苦涩的经历终极都会消逝,记忆物象的时空感带给我们的感伤是很多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个愿望。这次展览作品中题材如记忆的环境、阴影与情感、历史原像以当代语言来进行的转换,也给记忆带来了个性新鲜的感觉。记忆中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伤感的事物,作为当下人需要用作品改变记忆的阴影,积极面对美好的现实和未来。李山作品《动不动》将导演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揭示未来文明及人类发展史的原像信息用影像技术语言进行快速前进和后退,这种语言自身的力量又带给我们一种记忆的流失感和新感受。王琳慧《游园惊梦》、袁智超《海报狂想曲》运用对原像消逝重构的语言,激活转换经典传统作品图像,表达了对记忆中的经典爱情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愿望。孙楠《考试协奏曲》表现了学生时代的我们对考试留下的阴影,反映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生存压力,记忆中学生考试综合症病发的真实状态。刘畅《你看见冬天》表达了作者对虚幻的物象探寻,通过作品描述了自我内心的分离、失落和欲望。郭维+赵伯祚+郝树人作品《胡子》以纸偶定格的独特动画语言,选取了历史中重要人物不同风格的胡子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胡子的“发展史”和不同的时代特征。孙磊《嬉•戏》一直在关注记忆中的游戏特征,但作品时常表达了时光的消逝感、迷幻感与自己生活记忆中的时代特征。汪东升《2008年里的一些时间》导演了时间静止的记忆画面,时光停止暗喻了我们需要的情感和生存状态,有些记忆也是对现实中异常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宋松作品《彼岸》通过对一些有意识安排的场景移动拍摄、合成,再加上音效处理使熟悉的世界呈现出记忆的消逝感和陌生感。同时场景的转换与对照也体会到佛家倡导的人生感悟。

“生命寓言” ——普世、永恒、经典和终极生命价值的影像再思考

“生命寓言”单元艺术家及作品

方昊《回》

许成《鸡先生》

包建(包观陆)《寻找黑巫师》

易连《暖流》

钰柯《翠罗弥诺浮彼亚 Ⅰ》

孙祎童 《1/4》

黄思颖《融贯的平面.千座高原》

邓尚《时间是众生普度的僧侣》

赵域《从大爆炸那刻起我们从未停止过远离》

“生命寓言”:超现实、潜意识、梦幻、怪诞、形而上、静止、寓言、道理、不相干、永恒、经典转换、终极生命价值、陌生感

艺术的当代性除了表达当下人的生存感受,还会把当下的生存感受与永恒的寓言嫁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在表现这些寓言时多采用超现实的手法,让陌生的“世界”产生强烈的象征,这样画面不相干事物混杂的潜意识,作品产生的梦幻、怪诞、静止、神秘感来给我们述说生存的道理,也是将永恒哲理的当代化转换。很多影像艺术家喜欢这样的神秘语言,内心崇尚神经质而又有深度感,然而在不少的影展上我们发现对这类实验影像作品的误解和争议最大。很多人反映实验影像是装神弄鬼的炫技,观众看不懂。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实验影像的语言寻求创造的可能性,是不以常人惯性的观看方式为意志的,它不是以我们适应的线性讲述隐藏的感受,多以直接借助符号或信息直接表达新感受。它包容和跨界的特征不是二元论表达,时常在一部片子中以多焦点的隐形脉络贯穿,最终整体传达思想和情感。因此实验影像的表达方式和观看方式与大众产生了距离感。但我相信这种距离感会随着观看次数和专业解读逐步改变,逐渐被大家接受。易连作品《暖流》以造景的观念表现了生命在危机的环境中的迷失感、游离感。许成作品《鸡先生》以定机位、纯化的动画语言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寓言,这个寓言故事引申到现实成为失败教育、思想封闭案例的悲剧启示。

我们时常因为蜡烛点燃和熄灭、生老病死、花开花谢而发出感伤,然而我们无法寻找到这种自然现象存在的真实原由,也无法阻止这种无形力量的存在,人类为了私欲向改造世界,而带来了物态的生存危机,因此自然物态规律不会因人的外在意志而转移,人们最终选择了心灵的回归,以追求精神上永恒,对物态感伤化解为积极的体悟和平静心态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未来的世界除了人造的世界就是自然朴素的环境,未来的人类具有强烈愿望融合永恒的自然,与当下人造危机世界的形成补充关系,平衡未来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孙祎童《1/4》作品以自然、物与人的关系表现朴素的生命禅意和感悟。黄思颖《融贯的平面.千座高原》将自然的无机物态通过互动技术让其鲜活起来,随着音乐的节奏赋予美与生命的活力。方昊作品《回》以简洁、朴素、生动的动画语言表达了生命起源和文化本源的意义,然而人类欲望是引发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生命又轮回到本源的思想。赵域作品《从大爆炸那刻起我们从未停止过远离》表达物理自然的状态与生命的关系是赵域一直关注的话题:面对陌生的未知世界,作者形而上的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下的人群不断趋向热情与个性,逐渐想脱离传统集体意识形态的束缚,它们我行我素、率性的内心像脱缰的野马。愿望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和生命体悟;他们更加真实,在不断与理性碰撞中生存,最终寻求精神和心理的平衡。个人欲望体现于各个方面,艺术也不例外,自我激情的表达与开放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钰柯作品《翠罗弥诺浮彼亚 Ⅰ》作品造景的戏剧化,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寓言,表现自我生理和心理的审视、纠结和压抑。包建的作品《寻找黑巫师》也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这是艺术家个人的体悟,也是普世价值的寓言:人生像个梦境和舞台,命运承受各种诱惑和压力,生命个体又如此的卑微。邓尚《时间是众生普度的僧侣》以舞台与数字合成的荒诞寓言画面表现时间与生命、未来日常的关系和自我价值观。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