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EXIN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论坛
0条评论 2012-11-05 17:51:0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 中国大陆板块之二

策展人:沈朝方

从纪录到观念

From the record to the concept of

“从纪录到观念”单元艺术家及作品

张培力:《水-辞海标准颁》

张 洹:《为鱼塘增高水位》

汪建伟:《飞鸟不动》/《交叉感染》

刘旭光:《墨像》

管怀宾:《回流》

李一凡:《9tu10》/新作品

肖 雄:《麻将》

吴达新:《长城计划》

裴 丽:《Something is missing》

王思顺:《所有的肉体都是有悔恨的》

贾羽明:《差不多就行》

叶甫纳:《家春秋》

张次禹:《乒乓》

刘波+李郁 :《暂未命名》新作

欧阳溪云:《0》

由于专业、实验性艺术没有政府的介入和导向更没有自成体系的收藏和传播生态。同时国家重要的官方机构也缺乏长期梳理中国实验艺术的动向、美学趋势。而国家转型的现场触目惊心、素材多元使得纪录影像丰富多彩但实验电影美学缓慢而周折。

中国美术馆自2008年后的举办的两届规模巨大的国际新媒体大展,多少体现了新任馆长野心和试图导向实验性艺术的走向。其正在准备新建的国家美术馆新馆,暗示中国美术馆将对专业和实验性艺术的引导和扶持。

中国最早的媒体艺术是纪录和观念并行的实践过程,从张培力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了《30x30cm》、《卫字三号 》、《洗鸡》系列录像单频作品和杭州录像阵营高世强、陆磊到90年代初期的北京东村的行为艺术的影像纪录,这阶段是1989年到2000年前。以张培力《30cmx30cm》为例,这是一件去掉任何美学修饰的,带有强迫症式的心理学作品。

德国汉堡大学MIJKA 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放映的八个小时的录像作品和一系列的讲座后刺激和鼓舞杭州录像艺术的探索。1993年邱志杰的《重写兰亭序一千遍》即是这种思维下的作品,只是多了重复书写后的一件纸上作品,这是典型带有行为和纪录过程的影像,也是影像始于纪录的开端。这时期的影像侧重纪录和观念还谈不到向世界输出中国影像的视听美学。

1994年前后北京的东村艺术家张洹、马六明、荣荣等的行为作品通过影像纪录也是如此。 张洹1994年的《12平方米》作品,是在厕所全身体涂满蜂蜜后任意苍蝇爬满身体的纪录,以及后来1997年《为鱼塘增高水位》等作品。这是一件以行为观念为主影像仅承担再现。

1997年世界最重要的文献展开始关注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在1997年9月,艺术家汪建伟和冯梦波的新媒体作品应邀参加了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次年汪建伟和宋冬参加白南准策划光州《信息》双年展。这作为中国第一个影像的阶段伴随着从纪录到观念延伸最终获得国际性收获。也是中国录像发展的第一阶段。

影像纪录这条线索延续至今,尤其是刘小东的现场写生系列影像、从《东》、《易马图》以及近期新疆和田玉写生的系列影像。这里面多涉及社会学和现实纪录的层面。吴达新的《长城计划》即是动用大量人力在长城的现场置景的观念摄影作品,及同步拍摄实施计划的录像,同属此范畴。

杨福东短暂的电影学院学习后拍摄了首部实验电影短片《陌生天堂》,从其胶片媒介、剧情设置、制作流程等等多方面来看,就是一部完整的非叙事实验电影 之后完成一系列的实验电影《竹林七贤》随着媒体和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其影像的第二阶段以精湛的视听技术,应用经典电影技巧和数字时代高质量摄制的电影美学。其中杨福东、我的《宫乐图》实验电影、高世强、黄然、周依、陈轴、陆扬等人的作品即是通过电影的视听和当代艺术的观念思维向世界输出中国美学。

当代艺术思维中的新电影

The new film in contemporary artistic thought

“当代艺术思维中的新电影”单元艺术家及作品

杨福东:《嘿、后房、天亮了》

曹斐:《 狗》

高世强、:《大桥》

周 依:《My Heart Laid Bare》

陆 扬:《愤怒的金刚核》

陈 轴:《打女佣屁股2》

化 鹏:《lost》

宋梅:《丼丼腔》

王 鲁:《建造田园》

刘晓宇《transition》

孟祥龙:《海》

刘丹姝:《光圈的记忆》

张景涵:《青锁忆》

袁 辉:《又一阵春风来袭》

寇路阳:《一日之计》

刘 毅:《惊梦》

从早期的影像纪录和录像艺术“场”的探索到近期出现的当代艺术思维中的新电影的视听语言的多种媒介的共同创作的时期。艺术家曹斐、杨福东其作品共同气质都结合展览现场和电影总体的视听。两位艺术家在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坚——八个关键的形象”上展出的那件作品就属于展厅作品,他用了八台胶片放映设备投射在布置好的八个屏幕上,犹如一个剧情短片的八个重复的片断。曹斐则干脆建了一个“人民币山寨的建筑”内部犹如一个现代影院并且配合装置和图片展出。

2000年后出现的跨于当代艺术和实验电影创作的导演:这种现象自觉不自觉的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哲学思想、现代历史、当代艺术思维、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政治问题。 并以电影或影像为媒介探索艺术新的可能,他们的作品凸显独特美学,他们以影像、摄影、电影对抗腐朽的主流市场和官方意识形态,他们即不是具有票房的电影导演也不是艺术拍卖市场的宠儿但他们是在已有的道路中另辟途径的探索者、他们也是在各个领域的高峰,他们的艺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是他们引起重视的原因。

我以个人视角梳理这些不同领域的实验者。由于传播的开放性,使得这些艺术家突破了传统院线和空间展览的传播模式,他们是在电影节和美术馆两个线上平行游走的人,他们也是推动建立新的传播途径和收藏制度的人,他们部分也是媒体新锐。年轻的艺术家分别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刘旭光的实验电影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的实验影像工作室以及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当代艺术思维新电影8周课程的教学成果作品,这是一些重美学和视听年轻的践行者。

这个阶段也是从观念到美学的延伸,他们都在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并结合数字技术和电影视听的这类艺术家,他们自我承担其向世界输出东方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责任,虽有良莠但都是这个时代一群理想主义践行者。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