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异常”——影像中现实生存感受的异样和批判性表达
“日常异常”单元艺术家及作品:
杨正帆 《我穿越时空为了再次遇见你》
杨迪《饥饿症》
李隆《暗疾》
许慧晶《幸福生活得开始》
王展《city-introduction》
王旭龙+谢筱禹《小本本大战记》
贺东昕《NO.2012》
陈镪《悬城》
徐雄《梦之梦》
周飞《陌生的家》
张敏捷《短语为生》
南京影展对实验影展推广的普及性和互动性意义很大。很多观众对实验影像的误解是不关心现实,这是最大的误读。实验影像关注点很多元化,它可以转换历史也可以触及当下,还可以虚设未来,甚至可以表达普世的生命寓言,它不受现实题材的限制,机动性很强,但都以当下现实做为依托。它不像纪录片多数片子只能最大化直击现实。实验影像在国内依然是小众化媒体,所以我觉得南京影展在公共电影院和学校放映会逐步改变实验影像被误读的现象。
“日常异常”:平淡生活、个人化、物欲、不正常、悖论、都市化、休闲、消费、伦理、时空、道德、介入现实、良知、责任、情感、时代感
日常生活与当下人群联系最紧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个性化,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生存环境,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在追求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欲望越来越强烈。日常生活也会出现异常,出现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如、数字情感泛滥、新的伦理、丁克家庭、月光族、娱乐一代、人工社会、一夜情等等,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杨迪作品《饥饿症》表现了当代人对数字信息的依赖、焦虑和饥饿的生存状态。徐雄《梦之梦》对于日常自我的潜意识分离、三个梦境自我的矛盾和绝望压抑其实都是来自现实的心理写照。王旭龙、谢筱禹《小本本大战记》运用现实与动画虚拟结合的独特游戏语言,表现了虚拟与现实间命运的偶然性寓言,使整个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娱乐消费、放纵的价值观和情感心理。
日常异常强调艺术家以社会学者的身份介入现实,并以艺术媒介和语言(图片、录像、绘画、装置)得以呈现,以真实、真诚的良知为改变社会生存环境作出一份努力,由外及里的为艺术提供参考的文化背景。这样的作品避免了当代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概念空洞的点子化特点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都说当下的一代人是缺少责任与良知的一代,我们也想试图了解影像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杨正帆《我穿越时空为了再次遇见你》作品中电影时态研究和时空交错,来表现日常都市的冰冷,作品也表达了这样环境下人与人情感交往的愿望。陈镪《悬城》把日常的现实空间给虚拟成了异常生存环境,这样异样的凄美和悬浮感也表现了当下人不确定的生存状态。王展《city-introduction》作品表现了当代人心理压抑的欲望和精神的虚无、生理狂欢的生存状态和感受。李隆《暗疾》以医院治疗的描述来隐喻现代都市、生态和人的心灵危机。许慧晶《幸福生活得开始》以夸张异常的行为方式描述了作者渴望自由和摆脱束缚的生命状态。张敏捷《短语为生》以实验记录的方式直击底层人物的日常生存的艰辛,令人感触。贺东昕《NO.2012》作品梦境中的世界只剩下了人造和毁灭的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以利益满足的同时也在毁灭了人类。周飞作品《陌生的家》反映了现代人心理上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选择的不确定、个体与社会的隔膜感受以及人生的漂泊感。
“暧昧空间”——实验剧情的不确定性表达
“暧昧空间”单元艺术家:
史广智 《隐身人巴特尔比到灯塔去》
史杰鹏+黄香+徐若涛 《玉门》
丛峰《地层1:来客》
武权《感情动物》
徐若涛+薛利 《折线》
乌青《爬山小说》
不确定性表达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是艺术家有意识的表达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结果,其为当代现实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若近若离、散漫性、多元性等等。表征“暧昧”的艺术的作品本身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性被消解,而是提供更多的视觉上的不确定和新观念的可能性,时常在一部片子中以多焦点的隐形脉络贯穿,最终整体传达思想和情感。同一件作品呈现出语言与语言、内容与内容,甚至语言与内容不一致、暧昧交错。
这种“灰色交错”(两种相悖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的艺术作品时常同时呈现出两种相悖的感觉:微弱(隐晦)的爱与恨的交织、紧张与暧昧的情绪纠缠,将给艺术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即多义性并存。打破了传统艺术须内容意义单一的传统审美原则。在游戏规则上则打破中心论,以更深广的气度去宽容不一致的标准,倡导一种异质标准。史广智《隐身人巴特尔比到灯塔去》把大量的现实和历史信息符号非线性加以时空变异,呈现了一个多元混杂的的世界。
表征不确定的艺术多义性的背后艺术家却目的明确,作品本身并可能引申出:混沌、隐悔、杂交等现实状态,因此暧昧既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新时代的感受,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被严重涂上冷漠、空虚的世纪病症。史杰鹏/黄香/徐若涛《玉门》拍摄了因为生存环境问题而成了空城的玉门,作品中记忆、幻想与现实的不确定行为表演都给我们带来了暧昧的时空交错,但最终作者依然表达了感伤、凄凉的陌生感受。
暧昧关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象列强直接以武力的姿态向他国掠夺的殖民时期爱憎分明,即使“坏”也坏得直接;而我们这个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的时代,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却表现出伪善而似乎平静,很多关系表现出政治诗意化。中国当代文化也走入了不能拒绝,又不能完全接受的两难困境,时常表现出转化中的困惑和不确定。生物工程及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克隆、变性、转基因、机器智能化的研制,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的冲击。人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更加模糊、不确定,人与机器的界线也将日益复杂而暧昧,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各行各业(包括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线的撕裂,融合;更是给我们带来选择的摇摆和彷惶的感觉。新世纪私欲横流、崇高消解,使得各种人际关系乃至亲情关系都在不确定和怀疑之中,人必空虚失落。
如果说剧情、纪录和实验是影像艺术的三驾马车,剧情片可以通过导演的主观性、叙事性、典型性故事的转承起伏让观众扣人心弦,立体、综合体验作品剧情线性发展;纪录片则以选题、真实性、冲击力勾起我们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而实验影像在语言实验和内容实验中,更多给我们鲜活的感觉:时代感、未来感和活力。剧情、纪录、实验影像三者虽然有各自特点,然而艺术表达的本质和功能性依然是一致的,即给以我们生存的启示、担当起现实社会的责任、传送永恒的价值情感,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一种表达方式有所成见,而且近些年剧情、实验、纪录也相互融合发展,出现了很多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让剧情、实验和纪录影像并驾齐驱,从艺术整体的生态学视角来审视每一种表达媒介和方式存在的意义。
这次在选影片的过程中,也不乏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片,这个类型的影片主要在实验剧情长篇单元里有所体现。实验纪录和实验剧情即倾向于将叙事中融入朴实的观念,使其实验化、当代化,其避开了传统叙事那种“死板”的记叙方式,又避开了狭义的观念艺术的概念化、缺少情感、细节与感性的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角认知现实。这类影片在语言朴素的基础上强化了影像结构和场景内容的异化特征,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乌青《爬山小说》除了把实验与剧情进行了整合,还将剧情与小说柔和,片中始终笼罩着与现实的间离感,虽然整体叙事但有些细节描写很不确定,把美好的愿望、幻想与孤独、沮丧、无聊处理的很矛盾、荒谬、迷惑。伍权的作品《感情动物》与丛峰《地层1:来客》、徐若涛和薛利的《拆线》在故事讲述中加入了实验性元素如非线、漠然和戏剧性而使剧情暧昧交错,从而寓言化和观念化。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