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EXIN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论坛
0条评论 2012-11-05 17:51:0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澳门实验录像作品

第三单元:

澳门实验录像作品(澳门策展人:李少庄)

1、栾煜:《浸锢》 4’

2、朱苾怡:《移.动_2》 9’ 26’’

3、符和杰:《“零”静》9’ 48’’

4、李焯威:《隧道》 4’

5、李焯威:《同化》15’

6、李少庄:《我城的相痕》 19’

7、Jose Drummond(若瑟‧狄莫):《伪装者》 18’

去年在EXiM2011的澳门节目主要放映澳门新一代的年青创作人的实验录像作品。今年在南京EXiN2012除了包括部分去年的作品外,也选取了一些近年的新创作。

在澳门进行实验性艺术创作(无论是在录像这一媒体或其他艺术媒体)的人士一直都非常稀少,所以可以选择的实验作品也不多。是次节目并没有很明显的中心主题思想,但这批作品的意念都是以所处的环境或状态作为切入点。

其中一些作品主要是表达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和感觉。如栾煜的《浸锢 (Confinement)》、符和杰的《“零”静(Macao Sounds)》和本人的《我城的相痕(The scars of my city)》。而另外的作品是关于由环境而引发对个人观点的反思,如朱苾怡的《移.动(Move)》、李焯威的《隧道(The tunnel)》和《同化 (The assimilation)》与若瑟‧狄莫的《伪装者(The Pretender》。

栾煜的作品《浸锢》结合实验片和记录片的创作手法去表达澳门博彩业的发展对时下年青人的影响,除了创作一些实验性的影像画面外,同时也运用了超现实的剪接效果在那些学者访问片段,放弃记录片的写实手法,强调个人主观意念。而本人的《我城的相痕》也是展示对澳门城市环境的发展的一些感想。作品是由于去年应邀参与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展览项目──「澳门旧景新媒睇(Nostalgia Refreshed : Old Macao + New Media)」,以一批澳门城市的老照片作为原材料去创作一件新媒体作品。以上两个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但符和杰的《“零”静》就以一种淡淡的手法去寻找属于澳门的声音,以此去呈现澳门的面貌。

李焯威的《隧道》是以POV拍摄手法去呈现一连串的怪梦,以梦的环境去反思现实的心理状态。而《同化》是一出带很强实验性的叙事片,全片没有对白,纯粹用影像去探讨现实环境对人的梦想的浸蚀。朱苾怡的《移.动》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迁移,从而产生一种独特个人的感受,并反映了环境对个人情感的影响。而若瑟‧狄莫(一位居住在澳门多年的葡萄牙人)的作品──《伪装者》展现了中国内地部份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从而探讨不同文化环境所造就的现象。

第四单元:

韩国数字实验短片(首尔策展人:李幸俊)

Park, Byoung-Lae:《 Zeboriskie Point》 9’ 53’’

Cho, In-Han:《February》 4’ 20’’

Park, Min-Ha:《Dandong Travelog》 12’ 41’’

Cha, Mi-Hye:《Condensation》 12’47’’

Seo, Bo-Hyung: 《Winged Ant》 8’

Che, One-Joon:《Spinning Wheel》 26’

第五单元:

蓝水:来自新加坡的实验影像(新加坡策展人:陈美添)

1、林育荣:《所有的行流出來》21’

2、何子彦:《不知之云》28’

3、廖捷凯:《出嫁》 15’

4、许瑞峰:《找寻真相》 暂无

5、Lucy Davis(露西•戴维斯):《加兰加提(柚木的旅程)》 23’

第六单元:

流放地图:马来西亚当代实验电影与录像(吉隆坡策展人:区琇诒)

1、曾晓晖:《蝴蝶》 30’’

2、Alison Khor:《无限春光》 4’ 11’’

3、邓绣金:《时间失序》 3’ 14’’

4、林志勇:《出口》 10’

5、区秀诒:《废墟:前言》(现场live cinema 表演演出记录片段) 8’ 22’’

6、郭小慧:《早晨》 3’ 46’’

7、Sylvia Ong:《第一次》 2’ 46’’

8、2012 Kakiseni艺术交流计划:《The Pudu Project》 15’

9、刘德梁:《一个黑色的马来西亚》 2’ 25’’

10、Fahmi Reza:《独立前十年》 30’

11、Kamal Sabran:《在闪烁星光下》 3’ 29’’

马来西亚自1957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当时仍称作马来亚)已经独立55年。在国家观光局的形象塑造下,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且各民族和平共处,美丽的国家。马来西亚的人口比例约略为67.4%土著(以马来人为主,原住民占小部分),24.6%华人,7.3%印度人,其余为“外来移民”。然而,马来西亚的历史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外来移民与流亡/流放史。 流亡/流放,可以是被他者放逐,或自我放逐。而实验电影或录像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恰恰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有着巧妙的连结。实验电影和录像在马来西亚被划出电影领域之外,同时也不被美术领域纳入其划定的范畴。因此,实验电影和录像只好自我流放/流亡,尝试慢慢地建立自己的版图。「流放地图:马来西亚当代实验电影/录像作品」,集合了2004到2012年共11部年轻创作者的作品。这次的单元,主要聚焦在两大部分。从自我对身体、时间、状态和记忆的流放与探索(如「蝴蝶」、「无限春光」、「出口」、「时间失序」以及「废墟:前言」),到将自身放逐在当下与过去的历史之中,尝试以身体或摄影机,记录下时间与历史的烙印,或批判与对应当下的社会状态(如「第一次」、「早晨」、「Pudu Project」、「一个黑色的马来西亚 #001」、「在闪烁星光下」以及「独立前十年」)。「流放地图」尝试完成的,除了让大众可以看见马来西亚当代实验电影与录像作品的大致面貌以外,也同时企图划出一张影像组成的流放地图,对照与映现当下马来西亚的社会与政治局面。

第七单元:

泰实验(曼谷策展人:戈雷乌-乔芬撒松)

1、Chulayarnnon Siripol:《A Brief History of Memory》 14’

2、Krissakorn(Nitipong) Thinthupthai:《Now Showing》 22’

3、Sawit Prasertphan:《Her Private London》 39’

“口述是在读写技术(尤其是写作和印刷)尚未普及的社会条件下的思想与口头表达。口述研究与口头传统研究联系紧密,但口述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体制建设以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口述研究对于国际发展,尤其是消除贫困以及全球化进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维基百科)

在这里,我将入选的三部电影用一个问题联系起来,那就是“口述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部和第三部电影都向我们展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见证形式,一种听与说的形式,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两部电影都将电影本身作为一种个人交涉,一种情感上的风景,而这风景则来源于电影制作者以及制作者对电影的思考。

第一部电影是关于泰国一位母亲的见证,这位母亲在一次政治动乱中失去了他的儿子。自2006年泰国发生军事政变以来,许多泰国人民都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在这种情况下,视觉文化在记录政治事件与其带来的伤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部电影反映了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话题:创伤是否可以在荧幕上呈现。电影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见证形式呢?口述证词与实验电影创作再创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部电影中的精神创伤来自政治动乱中的伤亡,而第三部电影中的精神创伤则来自于日常生活。这部电影在非政治层面运用了见证概念。它的制作人采访了一位目前生活在伦敦的泰国女性。当她的声音伴随着国际化的城市风景出现,她真实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第一部和第三部电影都是作为一种谈话形式出现,而第二部电影则不同。它将电影作为一种口述形式的概念具体化。我们通过流动电影商人看到了电影,他们辗转于不同的城镇,将电影的记忆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这位导演就是这些观众之一。这部电影十分具有怀旧感,它将电影院描述作一个友好的公共场所,认为电影院是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好的学校,在这座学校里,我们学会了如何讲述故事,如何发挥想象。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