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宗宪庋藏的鼻烟壶
0条评论 2012-12-18 14:18:57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王 振

慎德堂款料胎套三彩鼻烟壶

慎德堂款料胎套三彩鼻烟壶

香港张宗宪先生,原籍苏州,出生上海,是一位在海内外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有盛誉和威望的鉴藏家。六十年来藏运亨通,张宗宪世界各地搜集法帖书画、赏玩杂件和瓷器精品,几以机舱为家,游走于伦敦、巴黎、纽约、香港等各大拍卖行之间,遂把自己居住的姑苏“张园”定为“云海阁”,自称“云海阁”主人。“云海阁”所藏,既富且精,近年来张先生在藏界和拍卖界可谓老当益壮,他将满腔热情投注到中国艺术品特别是鼻烟壶的领域中,龙腾虎跃的蓬勃生命力更彰显无疑。这份收藏工作与热情既是他耄耋之年赖以生存的保障也是他精神的支柱,如此完美的结合令人羡慕。

鼻烟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乃是盛放鼻烟的专用器具,虽说是舶来品,却在中华古国开放多彩的怀抱中尽情绽放。中国最早有关鼻烟的文献资料始见于《熙朝定案》中记载的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在南巡途中接受传教士进贡的情况,传教士将所携四种方物献上,康熙皇帝传旨:“朕已收下,但此等方物,你们而今亦罕有,朕赏赐你们,惟存留西腊,即是准收。”西腊即鼻烟的译音。鼻烟传入中国之后,盛装之器有两种,一为旧式药瓶,一为与鼻烟一起传入中国的鼻烟盒。在当时鼻烟文化盛行的欧洲,人们习惯把鼻烟放在各种形状的扁形盒子里,称之为鼻烟盒,但西洋烟盒终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兼之吸闻时需完全打开盒盖,使鼻烟容易倾覆、受潮、走气。于是皇帝责成宫中的能工巧匠打造用于盛放鼻烟的专属器皿——鼻烟壶,所以说鼻烟壶是中国独有的。

张宗宪“云海阁”珍藏鼻烟壶可以说取材无所不包。金、银、铜、瓷、玻璃、玉、松石、玛瑙、碧玺、水晶、翡翠、青金石、孔雀石、煤精石、珊瑚、象牙、虬角、琥珀、蜜蜡、竹、木、漆、葫芦、紫砂、蚌壳等等凡可用者,无所不用。造型千姿百态,各种仿生造型大量涌现,荔枝、葫芦、佛手、葡萄、石榴、甜瓜、茄子、人、鹤、鹰、象、鱼、熊、龟、刀、剑等等凡可作者,无所不作。纹饰题材广泛,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珍禽瑞兽、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各种吉祥图案,如松鹤同春、马上封侯、状元及第、二甲传胪、喜上眉梢、瓜瓞绵绵等等凡可饰者,无所不饰。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金玉满堂。

“慎德堂”款料胎三彩烟壶。原是美国鼻烟壶收藏家Joe Grimberg的藏品。高7.8厘米,壶呈扁瓶形,椭圆形圈足,白玻璃套三彩工艺。壶身雕琢工艺表现出一派田园清新的意境风格。底足刻“慎德堂”三字楷书款,这在鼻烟壶上极为少见的。而此“慎德堂”便是北京圆明园内道光帝旻宁晚年生活的行宫,道光帝居园听政,“慎德堂”更成为了宫禁外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此殿堂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清宫档案资料显示此堂为三卷殿,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于次年落成,共用银二十五万两千两。《內府奏销档》中有“总管内务府奏本年正月及四月份宫内及圆明园进匠次数单”,记录了武英殿修书处的刻字匠进入圆明园,为新建的慎德堂“刊刻御笔字”。此殿堂建成后,自然成为道光帝旻宁日常起居之所,一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皇帝在这里逝世。这样的主人也往往在其使用的器物上署上其堂名别称,而在他的书画收藏上钤上诸如斋名“养正书屋”等别号藏印,以示风雅。传世有一组署“慎德堂制”款的粉彩瓷器,即道光帝专为在圆明园此殿堂内订烧的专用御器,只不过是书写了堂名款而已。今天提到的这件慎德堂款料胎三彩烟壶,情况属于类似。2010年美国纽约苏富比秋拍,张宗宪拍得此物,亦属相当难得。鼻烟壶体积微小,不盈一握之物,底部尤其局促,所以说诸如“慎德堂”多雕刻横款,字体笔画结构自然与大件瓷器有所差异,书法也不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