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玻璃鼻烟壶
丁二仲内画福禄图鼻烟壶。高8厘米。为张先生2010年美国纽约苏富比专拍竞得,烟壶通体用纯净的玻璃制成,内壁图案由清代内画名家丁二仲(1868—1935年)所绘。丁二仲祖籍浙江绍兴,不但对内画鼻烟壶艺术精通,且对金石、篆刻、竹刻颇有研究,是晚清著名的艺术家。其山水、人物、花鸟各类均擅,多数是仿宋、元、明、清绘画,画风博雅深邃,别具一格。存世作品稀少,遂与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号并称清代内画四大家。此件烟壶正面内绘福禄图,背面仿唐伯虎笔意内绘仕人行旅途与鱼藻图,画意深远,色彩淡雅宜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鬼斧神工的内画鼻烟壶最早可追溯到清嘉道年间,根据著名鼻烟壶大家Hugh Moss的考证,内绘鼻烟壶与皇室有关,约始于18世纪晚期,其论证以一些具满文轶名的内画烟壶及其落款时间,推定其创作时间约为1801年至1811年间,并因此回溯,推定内绘的发明年代早至18世纪初期。不知什么原因直到晚清时才大放异彩,为日渐衰落的清代晚期工艺,增添了一抹余晖。起初匠人是在透明的玻璃烟壶内作画。而烟壶的内壁光滑,不易着墨和彩绘,所以内画鼻烟壶始做之初,只能画一些线条简单的图案纹饰。后来内画艺人用铁砂、金刚砂将壶内壁磨成砂状,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如同宣纸一样。内画技法从此得到发展,内画大师们将中国的绘画技法在方寸之内,随心所欲,以小见大,画出细如毫毛,生动惊人的绘画作品,直到现今依旧焕发神采。
古月轩款涅白地浮雕珐琅凤穿牡丹安居图鼻烟壶。高7厘米 。壶呈扁瓶形,椭圆形圈足,白玻璃胎浮雕珐琅工艺。烟壶一面绘“凤穿牡丹”图,画面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极具装饰逸趣。色彩至今鲜亮明快,用黑、白、米黄、熟褐、赭石、品蓝、灰青、深绿、浅绿等多种颜色的珐琅料绘制。画面下方立一太湖石,具有瘦、透之美感,而彩色凤凰昂首独立,欲振翅高飞。一支牡丹,花发二朵,几片绿叶相扶,娇姿艳态,与丹凤互辉,画面更觉得富丽堂皇、绚丽多彩,背面通景饰“安居图”,一对鹌鹑于秀石旁相对而立,雏菊两枝,古雅高洁,寓意吉祥。底书“古月轩”三字楷书款。
据《香祖笔记》所载,画珐琅玻璃鼻烟壶于康熙中、晚期已由御窑玻璃厂制成,其制作技艺有较高要求,堪称鼻烟壶中之精品。乾隆时期,瓷胎及玻璃胎的画珐琅鼻烟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造型、纹饰、绘画比前朝更加奇巧。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是料制鼻烟壶中的上品,烧制工艺相当复杂。因为玻璃与珐琅的熔点很接近,在玻璃胎上画珐琅彩后焙烧时,温度过低,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则呈色不佳;温度过高,则胎体变形,成为残品。故这类鼻烟壶存世的数量有限。因制作难度非常高,宫廷画家和设计师们做好设计图案后必先呈交皇帝批阅,待皇帝首肯之后方能交珐琅厂烧制。内府珐琅厂烧制出来的玻璃胎珐琅色彩活泼艳丽,深受皇帝的青睐。尤其在乾隆时期,国家昌盛、繁荣,各类工艺都是集大成之时,在工艺上都加进了创新的元素。如此壶纹饰所含吉祥寓义的花鸟题材在乾隆年间已司空见惯,能拥有精美纹饰的烟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雅时尚。文献上关于“古月轩”的记载,最早见于同治八年赵之谦所撰的《勇庐闲诘》,学者张临生先生以此书总结并发展引申,参照雍正朝七年造办处档案,似认为古月轩制器,始于雍正七年,并以郎中海望受命雍正所烧制的一批玻璃制器,为古月轩鼻烟壶之始。其并不单以足底落“古月轩”款为限(即落有“乾隆年制”款者亦属之)。除此之外,有国际鼻烟壶先生之称的Hugh Moss考证,认为古月轩制器始于1767年乾隆朝招入宫内的一批民间工匠。其早期作品落“胡轩”款,后立“古月轩”款。并为此分析风格特色。惟愚意以为,在尚欠缺明确史料文献支持的情况下,都无法探讨。诸家似有将本来就争议不断的古月轩制器之范围,限缩在壶底落款之嫌上。可以明确的是,清代禁苑中确有古月轩,这批诞生于清代中期的古月轩款画珐琅玻璃胎鼻烟壶,与由民间招募的珐琅工匠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们勇于尝试扬弃清代宫廷的一贯繁缛堆砌的纹饰风格,比如略去壶身上诸如肩颈与足部装饰纹带,以及珐琅彩满绘器物整体的贵族气息,而一改清新路线,其特殊的留白位置经营,使得艺术家或者说匠人在壶身布局上从而有了更大的空间供其挥洒,其背后所蕴含的自主精神,颇堪玩味,此类烟壶真堪称玻璃料器中的巅峰之作。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