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宗宪庋藏的鼻烟壶
0条评论 2012-12-18 14:18:57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王 振

苏作白玉巧雕鸣蝉瓜叶纹鼻烟壶。高11厘米。玉石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的重要品类之一。苏州自古以来以玉雕制品技艺高超名闻天下,是我国玉石雕刻的发源地之一。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记载。苏州的琢玉工艺技术达极高水平,能工巧匠、权威、大师甚多,以鬼斧神工著称。以形留皮的玉石雕琢艺术为当时时髦的工艺,如此壶工匠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巧施雕工,使得植物虫草犹如天成。

从古至今能工巧匠辈出,尤以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陆子冈为最,他首次把文人画引入到玉雕技艺中去,集两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开创了以空、飘、细为艺术特点的苏派玉雕。清乾隆年间苏州老阊门内外乃玉石加工与集散中心,一时间花团锦簇、人流如潮。阊门内专诸巷成为商人与工匠交易的重要场所。沿街破墙开店,面街生意买卖,后厅及阁楼始为加工作坊,玉石琢磨之声不绝于耳。乾隆年间进入宫廷内府造办处为玉雕匠的苏州艺人便有15人之多。时至今日,制玉业仍旧兴盛不衰,十全街上的相王弄、南皮石弄已成为玉雕业的繁荣象征之地,各地纷至沓来的玉雕工匠达3万余人。

从一块璞玉,制作成一件赏心悦目的鼻烟壶,需要经过选料、设计、画活、琢磨数道工序,兼采用浮雕、镂雕、阴阳刻等加工工艺。鼻烟壶因其口小,质地坚硬,故掏膛极其困难。所以玉鼻烟壶的内膛,早期较小、壁厚,道光年间始变成膛大、壁薄。此鼻烟壶集羊脂白玉、巧色巧雕于一身,堪称难得的珍品。

黄玉鼻烟壶。高8.5厘米。此壶玉质温润,色泽浓郁。方圆造型,直口部分镂空雕蟠螭两只,通体浅刻莲斑纹,层次清晰可见。国人当下对于玉石的鉴赏,是以和田羊脂白玉为最佳,崇尚洁白,那自然是最好的象征。不过历史也崇尚过黄玉,甚至将它放在超越白玉的位置。

古时不用鸡油黄这样的字词,用的是“蒸栗”。魏文帝曹丕有《与锺大理书》说:“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以“蒸栗”比拟黄玉品色,以曹丕之说看,可能是汉代人的发明。后世也有时讹作蒸粟、蒸梨之类,也并非全不靠谱。

黄玉,明清时期曾被认作是玉中极品。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说,“黄玉如粟者为贵,谓之甘黄”。同代人高濂《遵生八笺》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以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亦有之故耳。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然甘黄如蒸栗色佳,焦黄为下”。从这些话里看,黄玉有过傲视羊脂玉的历史。 此件烟壶亦是张宗宪先生在2011年邦翰斯纽约春拍——琳达里德尔霍夫曼收藏中国鼻烟壶专场中拍得的美品,只可惜现在的盖子已非原配,用红珊瑚为盖似不相称。

银鎏金嵌红蓝宝鼻烟壶。高6.3厘米。

此件鼻烟壶亦来自琳达里德尔霍夫曼的收藏,整个风格非中国鼻烟壶所独有的造型与纹饰特点,倒是同西方人的审美理念相仿,极具西方贵族奢华气氛。

套料二甲传胪图鼻烟壶。高8厘米。

此壶为扁瓶形壶体,壶形规整,套二色玻璃二甲传胪图,画面生动传神。

《明史·选举志》载:“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后来多以螃蟹衔芦苇寓意“二甲传胪”。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