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如下定义:“由中国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国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据中国美术史料记载,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于魏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市场以名家书画、能够表明串国历代王朝文化的陶瓷和红木家具为主。建国初期,受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追求的日益增强,艺术品市场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不惜花重金吸纳珍品,各类民间收藏团体、民间收藏馆、展览馆如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艺术品投资已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根据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发布的报告,中国的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在全球股市哀鸿遍野的时候,中国文化艺术品市场却是风景这边独好。短短三四年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拍卖市场为例,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不足200亿元,而2010年已超过500亿元,占全球艺术品拍卖额的33%。201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涨112.71%。2011 年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968亿总成交额的新纪录。从2010年开始,市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上演自娱自乐式的疯狂”。
那么,艺术品市场是否会持续这样疯狂的增长神话呢?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正是值得我们所要探究的。
一、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现状
由于一些投机性较大的资金没有进场,市场大环境动荡,许多艺术精品后续接盘能力不足,行情难以持续维系,价格下跌风险严重,今年春拍成交总额锐减。但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各大拍卖公司多数也都自觉挤掉了泡沫,规范自身行为,有效控制拍品上拍数量,严格把关拍品质量,保守估价,尽量较客观地反映市场状况。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升降涨跌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每一个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只有认清市场发展的现状,识别市场发展的阶段,才能更好地判别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章节将大篇幅地归纳今年市场的发展特点,通过把握市场突出的表现特征,从而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
(一)市场稳步回调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经济运行水平下行,艺术品市场开始回调。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为281.60 亿元,同比2011 年春下降了34.27%,环比去年秋下降34.22%。受宏观经济中流动性资金紧缩的影响,市场艺术购买力明显下降。此外,由于前期快速增长势头过猛及天价作品价格被放大,目前市场观望情绪明显,成交量明显下降。图1为2006年1月-2012年8月拍卖行销售额当月同比变化,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呈现负赠长。
市场大幅度回调还表现在卖家惜售和买家观望两个方面。据统计,2012 年春参拍的拍卖公司数量为224 家,环比2011年秋减少了71家;拍卖会的数量为296场,比上季度减少113场;专场数量为1083场,比上季度减少了626 场。作品上拍数量为234877 件,比去年春减少了16093 件,而比去年秋拍减少了112370 件;成交总量为112,991 件,比上季度减少了29014 件,降幅为20.43%。
2012年10月5日,知名拍卖商苏富比在香港会展中心敲响秋季拍卖第一槌,于10月9日收官。一连5日的拍卖,苏富比共推出14个专场,本季拍品上拍共计3620件拍品,成交数量3155件,总成交率为87.15%,与春拍基本持平。总成交额为20.45亿港元,比春拍减少4.2亿港元。虽然苏富比的总成交额并没有因为拍品数量和成交数量的增加而成正比递增,但透过苏富比,我们看到了拍卖商繁荣市场的努力。本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呈现的3600多件拍品,涵盖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中国书画、当代亚洲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珠宝名表及洋酒等门类,总估价超过16亿港元。为了提高拍卖数量,苏富比还与香港最重要的张大千作品收藏方之一“游艺堂”合作,举办了“情义之交游艺堂藏张大千书画展”。另外,苏富比秋拍中,“中国书画”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分别取得了4.148亿港元和3.77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其中“清乾隆18世纪初张照书韩愈石鼓歌卷”、“清乾隆 黄地洋彩‘福寿连绵’图绶带葫芦扁瓶一对”分别以7010万港元与1.07亿港元成交,排出高价。与此同时,10月7日首次入驻香港的中国嘉德香港秋拍也获得了“开门红”,在港圆满收槌,两个拍卖专场的总成交额达到4.55亿港元,为拍前估价的2.5倍,为艺术品拍卖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虽然秋拍的结果并没有预示着市场的明显回弹,但至少市场没有呈现“垂直式”的下降,而是以一种“软着陆”的方式回归。
(二)投资者回归理性
经过2011年艺术品市场爆发性地增长,今年投资者明显回归理性。正如艺术品经纪人、正观堂主人梁晓新在接受《收藏投资导刊》专访中提到的那样,“稀有品种、文人味道以及艺术趣味浓重的器物会受到关注,而以往转手比较快,被业内称为“行货”的品种跌价严重。市场价格坚挺的还是艺术品较高的器物,市场将会回到收藏家、行家主宰的道路上。”从今年春拍可以看出,虽然成交总量有所下跌,但成交率比去年秋拍提高7%,为48%,可见重质轻量的拍卖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说,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在回调中显得更加真实,“天价传奇”不再频频上演,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谨慎拍下高价展品。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2012春拍中,5000万至1亿元拍品的数量为9 件,同比2011年春减少了24 件,比2011年秋减少了14件;1000万至5000万拍品为98件,比去年秋拍减少了326件,降幅为76.89%;500万至1000万及其他价格区间的拍品数量也呈现相应的减少。(表2)今年春拍中,买家不再一味偏信包括《石渠宝笈》在内的传承著录,对一些在前几年市场中普遍认知的抢手货也出手谨慎。
(三)拍卖市场格局调整
市场拍卖的艺术品大致可分为中国书画、瓷器杂项及油画与当代艺术品三大块。市场回调以来,中国书画虽然依旧走红,但市场份额开始下降,瓷器古董成为热点,开始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而当代艺术品则遭遇滑铁卢,市场行情趋冷。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2012年春,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品类总成交额为256.60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春减少了127.76 亿元人民币,占今春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的91.12%,低于去年春拍95.55%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书画的市场份额下降,瓷杂、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份额均比上季度提高,尤以瓷杂升幅最为明显。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