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拍卖中,中国书画总成交额约为141.95亿元人民币,由上一季度的59.33%市场份额跌至50.41%,达到本季度跌幅之最。前几年名家书画板块由于受到大型投资资金支撑,基本封杀了未来几年继续上涨的空间,今年资金流动性受阻,导致价格下降风险陡增。春拍中,4件亿元以上的拍品中两件为书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品TOP100名榜单中,书画占据59席。其中,古代书画占23席,近现代书画占33席,现当代书画占3席。而根据今年秋拍公布的数据,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会总成交额为4.15亿港元,低于春拍4.67亿港元的成交总额。虽然高精作品数量较往年相去甚远,但却为藏家们提供了低靡入市的好时期。苏富比秋拍中,中国书画作品成交率高达96.92%,高于春拍92.11%的作品成交率,现场拍卖势头不减。当场最高成交的拍品分别为傅抱石1945年作的《春词》、张大千1968年书画合璧的作品《瑞士奇峰》和《行书诗》,以2306万港元落槌。今年秋拍中,一直最被看好、估价最高的张大千的《拟唐人秋郊揽辔图》,因归属问题引起争议被意外撤拍,这也是苏富比中国书画成交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秋拍中,中国嘉德中国书画部分拍品总数为319件,成交269件,成交比率为84.32%。作为秋季首拍的重点,“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专场拍卖总成交额为3.54亿港元,为拍前估价的近3倍。由日本著名收藏家须磨弥吉郎收藏的齐白石于1922年完成的设色纸本《山水图册》,以4600万港元夺得全场头筹。徐悲鸿于1936年创作的作品《松鹰图》以2127.5万港元成交;任颐尺幅巨大的作品《花鸟四条屏》以1725万港元拍出;李可染的《雨后斜阳》以1610万港元成交;傅抱石的《试茗图》以1322.5万港元成交。资源稀缺的古书画也得到市场的追捧,其中王鉴的《仿董文敏青绿山水》以1725万港元成交;王翚于作于1714年的《惜竹爱松图》以1495万港元成交,市场持续走高。从两大拍卖公司已有的结果来看,中国书画虽未出现天价,但整体行情表现平稳,表明中国书画仍然受到国内藏家的热捧。
由于中国书画份额的下降,瓷器杂项的市场份额由上季度的19.92%升至31.18%。2012年春拍中,瓷器杂项共有28281件作品成交,环比去年秋拍下降9.8%,同比去年春拍下降14%;总成交额为87.8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2.9%,同比下降32.8%;单件平均价格为31万元,环比增长14.2%,同比下降13.3%;总成交率为44%,高于去年春季的37%。而瓷器杂项作为近年来的热点,市场份额逐渐回归,可见市场正在寻求一种艺术品类型的平衡,买家不再对中国书画孤注一掷,而是采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拓宽策略,寻求各个类型的具有价值的藏品。其中,瓷器所流传的精品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如春拍中香港苏富比估价仅为5000万至8000万港元的“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盌”,最后以1.13 亿港元成交。秋拍中,香港苏富比一对清乾隆黄地洋彩“福寿连绵”图绶带葫芦扁瓶拍出了9500万港元的高价,最终以1.07亿港元成交。上亿成交价的精品的拍出,表明市场对顶级藏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此外,“妍泽凝辉:张永珍博士雅藏清瓷选萃”的专场,清雍正青花礬红“水波云龙”图折沿大盘以4098万港元成交。在 “敦朴涵芳:胡惠春旧藏清代单色御瓷”专场拍卖中,12件拍品悉数拍出,总成交额高达8450万港元。作为苏富比历年来最强势、最受关注的板块,瓷器今年秋拍的四个专场、总共237件拍品的设置共拍出143件精品,总成交额达6.18亿港元。其中“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成交率达63.82%,高于春拍的51.96%近12个百分点,总成交额近3.78亿港元,继2011年春拍以后再创新高。杂项市场近年也表现明显扩容,各种新门类和专场层出不穷。比如北京保利推出的鼻烟壶专场和瓷板画专场、北京翰海推出天珠专场、北京匡时推出“过云楼藏书”专场,这些拍卖公司的杂项专场将市场推向了高潮。今年秋拍中,中国嘉德的古董也是吸人眼球,其中“观华——明清古典家具及庭院陈设精品”专场估价6500万港元,总成交额达1.01亿港元。该专场拍品总数为39件,成交率高达95%。鉴于杂项市场品类过于繁多,值得收藏的精品仍待进一步挖掘,学术价值也需进一步深化。总体而言,瓷杂古董、宫廷器物和古典家具等门类由于稳定的市场基础,在调整时期表现平稳,比重有扩大趋势。
今春,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为26.86 亿元,比上季度减少了10.07 亿元,但由于中国书画市场份额的减少,市场份额比上季度提高了0.92%,为9.54%。该板块作品上拍9008件,成交4531 件,比上一季度减少1277 件。虽然上拍量、成交量、成交额都有所下降,但成交比率却有所提高,共有19 件油画及当代艺术作品入围今春中国艺术品拍卖TOP100 榜。油画尤其是写实油画在内地依旧保持平稳,而当代艺术品则在本年表现出较大异动。
2003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市场上抬头,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得98万美元的天价,2007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品疯狂暴涨。正因为如此,不少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进入了疯狂期盲目地艺术生产状态,而不是静下心来思考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成为了投资和投机的场所,而并非消费和收藏的艺术圣地。近两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投资和投机也到了冰点,当代艺术板块发展相对迟缓。素来作为香港苏富比的拳头板块,今年秋拍当代艺术品的行情“风向标”却透露出危险讯号。“当代亚洲艺术”夜场总成交额仅为1.3亿港币,仅为上季2.11亿港币的50%左右。其中,以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大多数以刚过估价落槌或低于最低估价成交。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品成交延续了春拍整体下降的行情,不容乐观。市场调整期让投资者和艺术家们开始反思,再次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家的学术支撑和价值认同度。看来,是否能够产生可观的投资回报是艺术品市场的硬道理,艺术品投资最终要回归到价值投资上来,因投机而产生的泡沫终究面临破灭。2012年的拍卖市场看似萎靡不振,其实表现出一种回归“健康”的形态。
(四)第三方监管缺失
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访谈时谈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总额达1959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艺术品市场近五年取得快速扩张,但规模虽大,基础却不牢固,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庹祖海表示,艺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是文化市场监管中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十几年前就已经起步,2006年也再一次加大力度,但一直未能上报到国务院法制部门。这是因为市场本身发育程度、规范程度还很低,尽管一些问题已经暴露,但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还发育得不够充分。这给立法部门、管理部门带来了难度。从监管的层面来讲,有些问题到底是管还是不管,特别是一些类似于评估的代理人制度还存在争议,如果这样一些核心的问题不能够取得共识,法规上的建设也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正式因为第三方监管的缺失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仅有卖方和买房主导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乱象丛生。在拍卖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买卖双方急功近利的色彩愈加严重。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