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
古代兵器名目繁多 刀剑历史最悠久
在中国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类兵器中,刀剑的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从河北青龙等地商墓中出土的通鉴,经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而从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时间更为遥远,离现在差不多有五千年之久,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早期的刀剑由于器身尺寸都很短小(长度都在20至40厘米之间),一般只能随身携带作自卫护体之用,或有时当作日常生活用具和修理工具(主要是刀)。周代以降,剑的发展非常迅速,秦汉时期剑身的长度大多都已有一米左右,而在铸造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这时候的剑已成为除戈、戟等长兵器以外的主要兵器。但是刀却在此时不受重视,因为在这段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刀极为罕见,直至西汉初铁制环首刀的发明才改变了这一现象。环首刀无论在器质和长度方面都能与青铜剑相媲美或者超越它。魏晋以后,刀大肆流行起来,虽然直至清代,剑作为一种常用兵器依然存在,但它的普及面已远远低于刀(而且此处所指还不包括那些属于长柄兵器的大刀,仅是指佩刀而言)。
区别刀和剑,最基本的特征是看双刃还是单刃,一般刀都是单刃,而剑是双刃,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例外。如从外形上看,商代的刀刀身微弯,刀尖起翘,剑身都比较直。两汉、魏晋南北时期的刀剑,器身全都是直的,入鞘后很难区分出来。隋唐以后,刀剑又逐渐恢复了商代的特点,直到现代没有再发生过新的变化。
刀剑在古代为什么使用时间既长而又普遍,不仅因为它是携带方便的武器,更因为它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正以》上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晋书·舆服制》上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此处的有事,应指的是战事)。而且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刀剑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程度上差距也很大,很多出土的铜、铁刀剑通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使一件杀人凶器成为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佩剑配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不同的式样,这些式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同一地区的不同式样,往往还会形成一个系统。同时,不同式样的刀剑,因为器物本身的特点和不同民族和服饰习惯与爱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佩带方法。如果对照和比较这些佩带发和各个系统地刀剑中典型式样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可以发现很多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地方。有些佩带法与式样还流传到国外,为其它国家的民族所接受、运用,与此听时,也引进吸收了欧亚等地这方面的先进方法与式样,这种内外交流,在各个历史时期内一直持续不断。
古代剑
古代剑的类型及变化
一、西周至西汉前期剑的类型
先秦时期,我国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铜铸造,虽然根据出土的实物表明在殷商晚期还有少量的玉和镶玉兵器,但这些兵器毫无使用痕迹,铜与玉衔接部极易脱落的现象上分析,很可能都是些仪仗用礼器,而不是真正作战用的武器,实战用的都是铜兵器,特别是剑。数量庞大的出土实物证实,用青铜铸剑的历史一直要延续到西汉前期,虽然铁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经问世了,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和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青铜剑,可以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青铜剑一统天下。根据全国各地出土的实物,归纳分析其长度、外形特点、装饰图案、花纹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系统。
中原系统
我国历史上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习惯上称为中原,其范围大指包括希奇的河南、山东和山西、陕西等地区,古时候是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这些地区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剑,都有着不同于殷商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征,学术界把这类剑定为中原古剑。中原古剑始于西周,原始形状为直身、扁茎、尖锋,茎与身之间无剑格,剑柄需要另外安装。(图1)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剑开始发生变化,各部分结构日趋合理而完美,逐渐形成圆首圆茎、茎上有时有箍(箍是为了便于在柄上缠裹丝绳,握持更舒适有利),茎与身之间有剑格、剑身直而中间起脊、剑身的断面为扁三角形、剑锋圆尖的标准是扬(如图2所示,对于剑的各部分名称,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图中所注都是常用的名称)。这类剑的另一种式样则保持了西周时扁茎无格的特征,剑身前部有的还略微收细,剑脊有时出现二条或三条,剑身断面为扁平型或菱形,(图3)与这类剑一起往往还同时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制品,经研究和复原,全都是剑身和剑鞘上的装饰,这类用玉制部件作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图4)在汉代十分兴盛。玉具剑大部分仍是青铜剑,少数是铁剑或铜柄铁剑。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