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记者对话徽州汪氏后人、新浪前CEO汪延:
让城里人能买老房并改造,是好事
我对成龙这事儿一点也不惊讶,有的保护者非常激动,其实并没有这么激烈,我没觉得搬到新加坡就如何。
徽州的房子就是男人关女人用的,男人出门做生意,一辈子就把妻子关在家里了。好的话,男人几个月半年回来一次,坏的一辈子回不来。徽州有很多贞节牌坊。
老房子好看,拆了可惜,但怎么让它存在下来?城里人说,这得保护,但那里的老百姓怎么生活?政策上,我们没有更多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味地说保护,甚至保护的条件都达不到,很难让房子得到维持。
没有人统计过一天有多少老房子倒下,你眼睁睁看着几年前和现在的变化。有的地方政府还会组织大家拆老房子,搬到他认为合适的地方去。
一些村子变成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赚点旅游费用,但其他村子怎么办?如果你不是国家保护单位,到基层很难拿出钱来。
搬桥的、搬亭子的,太多了。更多的是卖部件,2006年时就跟白给一样,一栋房子也就五万十万元。现在房子价格上百万了,老百姓不会随随便便卖了,这也是个好事儿。
为什么会出现买卖老房子的问题?一是房子在那个村里,城里人没法住。即便是村里长大的孩子,也很难回去住了。阴暗潮湿,卫生、舒适条件都很差。二是如果城里人真喜欢这些古建筑,你想要没法要。城里人没法买宅基地,所以只能买下房子,把房子搬走。
我觉得要开两扇门。一扇门是城里人可以花钱保护老房子,让他们拿到房子的产权;第二扇门,是想办法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往徽州去,去徽州创业。
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现在回来了一些文化人和艺术家,798里的一些策展人也到这里来。这是一股非常好的潮流,这些人让新的文化、新的力量到这里来,同样还有些手工艺人,这就会让老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绝大部分房子要保护下去,首先要保护村庄,现在这些村庄连小学都没有了,你得想办法让人回来。
2006年我从新浪CEO退休前,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去了徽州。当时我不知道那是我老家。我下飞机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但晚上我什么都看不到。我找到了一个乡下的小旅馆,给我做了徽州最有名的菜,我吃到眼泪都下来了。我看到厨房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第二天,我看到外面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太美了。我看老房子的时候,见到一个设计师,他聊起汪家的历史,说这里是汪家的老家。我说我老家是徽州,但不是黄山。他说,黄山就是过去的徽州。后来我花了六个月续上了家谱,我是汪家第97代。
我从2006年开始,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徽州,主要是了解、学习、观赏。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