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势到语言”新闻发布会现场
左起:赵学兵、杨颉苍、Larys Frogie、Martin Salazar、Pascal Torres Guardiola
2013年4月26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张长收)下午3点,“从手势到语言—— 转型中的艺术表现实践”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外滩美术馆隆重举行。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策展人帕斯卡•托雷斯•戈尔迪奥拉(Pascal Torres Guardiola)、参展艺术家赵学兵、杨颉苍、Martin Salazar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有格奥尔格•巴塞利兹、路易斯•布尔乔亚、托尼•克拉格、理查德•邓肯、拉斐尔•丹尼斯(匿名小组)、菲利普•法维耶、弗伦茨•格尔奇、珍妮•霍尔泽、柯迺柏、刘丹、弗朗索瓦•莫尔莱、罗伯特•莫里斯、卓然•穆斯科、布鲁斯•瑙曼、居斯帕•皮诺内、阿努尔夫•雷纳、塞西尔•里姆斯、马丁•撒拉萨、奇奇•史密斯、让-菲利普•图森、傅丹、泰瑞•温特斯、徐冰、严培明、杨诘苍、赵学兵等。
此次展览由巴黎卢浮宫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帕斯卡•托雷斯•戈尔迪奥拉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联合策划。展品包括来自卢浮宫的当代铜版画馆藏,及来自其它国际收藏机构的珍品杰作,还有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重量级作品。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在新闻发布会谈到了展览策划目标:呈现视觉艺术与书写实践之间独具创造性的联接,期待观众能够借助展厅中视觉与文本的有力建构,完成一次在国际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穿越。
此次展览“古今并置”,刻意打破时间顺序,使古典、现代与当代作品在空间中惊妙并置,由此为作品的解读带来丰富、宽广的历史视野。
“从手势到语言”意在使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相关联。尽管一切造型艺术品的观念都通过形式获得表达,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抽离作品的物质性,直面作为艺术品结构的纯粹观念?以观念作为再现的对象,将引发如下原则性的问题:造型艺术家是否可能隐退作品的形式,而单单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蕴含的意旨?布鲁斯•瑙曼的霓虹灯字形、珍妮•霍尔泽的宏大投影在成为视觉观看的对象之前,或者首先更近于“书”?
显然,一切古典作品,无论其形式的(甚至具象的)外表如何,都只因其抽象的、精神的结构而成其为作品。“绘画为精神之物”,达芬奇与普桑早已对此有过清晰的表述。在这点上,并无新鲜可言……至于古典艺术品与阅读的关系,则再自然不过:有修养的公众并非在画中看到什么,他们甚至不会去“看”画,而是去“读”画。我们正应该在这种将艺术智识化的观念中,寻找观念艺术家的实践源泉。
“从手势到语言”试图将观念创作与另一深刻颠覆了20世纪造型艺术史的思路相衡量,即极简艺术与贫穷艺术,后者同样将艺术品化简到其本体结构的根基。非字非词,仅将纯粹的形式缀合,成为正在孕育的宇宙至关重要的新元素。弗朗索瓦•莫尔莱的红色《哀恸》即属此意。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在新闻发布会之后,带领媒体进行了详细的作品导览。如上造型思考的高潮,与本次展出的书籍和铜版画作品相得益彰。展览中的“工艺书-物”,例如徐冰就圣-琼•佩斯的诗作《鸟之维》所做的装置、撒拉萨从卡夫卡的《审判》衍生而成的作品,还有乾隆皇帝为了自己的征战诗配画,向法王路易十五发出的铜版画订制邀请。铜版画的原材料与书相同——纸或页,这并非暗示着前卫与传统的一次偶然际会,而在于揭示本次展览的精神所指,即对传统古典作品的拒绝——后者至高的象征依旧是卢浮宫的典藏名画《蒙娜丽莎》。将严培明创作的《蒙娜丽莎的葬礼》呈献给公众,无疑是最老实、也最有趣的邀请公众参与的做法。《从手势到语言》着意在材料与精神的大碰撞中,重新找回艺术的本要角色,即以新生的21世纪特有的全新造型方式,滋养意义,确立观念的至上性。手势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向着诗性语言的艺术开放,在色彩、节奏与声响中构建着我们的文学。
围绕卢浮宫的当代铜版画收藏,展览通过绘画、雕塑、影像与装置等媒材多元的作品,展开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权力”、“身体”和“空间书写”。策展人尽量避免作品被框限在某个主题之内,鼓励观众在展品间建立自由的联系,从意料之外的组合中触碰上述问题。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