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从2012年开始,一向高调发展,火爆异常的玉雕收藏投资市场步入沉寂期,其中市场的第一反应就是成交量的萎靡,尤其以高端白玉艺术品和低端玉雕小件两极滞销表现最为明显。圈内的人士已经感到了极强的危机感,犹如大浪淘沙一般,很多玉雕工作室如昙花一现,纷纷开幕又纷纷谢幕。而上海、苏州作为中国玉雕艺术品的重要产地,其发展态势也是全国玉雕行业的风向标,据两地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此次低谷至少需要持续三年,这三年当中的玉雕产业将如何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业界将以三年作为蛰伏的契机,试图在玉雕的思想上、工艺上、文化上有一次大的提升,所以其实危机中不乏蕴含对未来的期待。
包括上海、苏州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目前玉雕生产、销售产业呈现出什么状况?何种内外因素共同造成这种局面?
汪立:现在这个市场确实处于低位,大环境主要是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多个行业同时面临“过冬”局面。而玉雕艺术品作为投资收藏类的高端品种,占用的资金量比较大,所以在市场现金量匮乏的状态下表现就愈加明显。对多数上海的玉雕工作室来说,现在的状况是混口饭吃还不难,但是想发展难度就比较高,而这种低迷状态持续发展下去,预计市场就会来一次“大浪淘沙”,一些资金实力不雄厚,没有主打产品,缺乏固定客户群体的工作室就会被挤出去,生存变得日益艰难。
何禹:整个苏州的玉雕市场应该说是全国时间最长、基础最扎实,层次最丰富的市场。所以尽管目前可以看出一些发展缓慢的苗头,我倒没有觉得市场惨淡,反而觉得步入理性时代,市场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发展是正常现象,就像是拳头,总要收回来准备好再打出去,这样才有力度。前两年的玉雕市场呈现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火爆,依赖业内外都存在的浮躁心态支撑,目前难免大家都有失落感,相对全国的玉雕市场普遍低落,苏州因为有着很扎实的基础,所以至少表面上依然维持正常。
渠成:上海市场总体来讲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大概从2010年的下半年业内就逐渐产生这种感觉,遗憾的是这种低谷短期内还无法探底,主要表现在成交量的显著下降,同行的朋友深有体会市场中“现金为王”的现象,一些客户都不愿将手头能够流通的现金换成流通性较弱的玉。而这个行业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白玉的原料价格过高,一些工作室设计制作费用偏高,经销商的成本难以控制,对于收藏者来说白玉缺乏等级认定标准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收藏投资的信心。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