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利现实状况,除了理性清晰的判断,业界有没有什么应对方式?或者在内功修炼上会做些什么?
何禹:苏州今年有了一些切实的举措维护文化市场的运行。据我所知,苏州部分银行为打造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推出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大师贷”等,已经向市场投放了数亿元的贷款,采用联保联贷的方式,即三家固定商户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向银行申请贷款,不需要抵押物,最多可以拿到上限为300万元的贷款,说明银行对于苏州玉器文化市场的看重。对于工厂来说贷款资金的流转速度相对较快,见效时间短;而对开店的人来说,贷款资金有一定压力,周转速度不能够确保,可能要三思而后行。除了外围环境,我自己在经营上比较注重调整玉雕的种类,协同不同层次的玉雕需求,比如,苏州工一贯以精巧取胜,那么我就从精巧中挑选在设计上更有创意的,题材上适当创新但又不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价位在10万元以内的玉雕,面向的客户,也注重联络一些年轻白领,我认为这种中层次的需求,无论是在需求数量还是保持市场长久稳定的发展上,都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渠成:从市场的低谷现状中,大家都应该寻找各自的原因,经销商和生产商都应该反思。作为经销商,我也试图对市场形成充分的预估,既然原材料的价格并非我们能够控制或者介入的,那只有从利用自身与市场接近,了解客户需求的优势出发,在经营玉雕的工艺、题材上打开一条出路,我们收的料要有特色,我们加工的艺术品要有特色,而且坚持勤能补拙,拜访全国各地的收藏家客户,我的观念就是现在还不是“坐商时代”,而是“行商时代”,固守在店里等生意,在当下是绝对不行的。
汪立:面对这样的状况,业界首先是保持稳健的心态,就是对低迷时期的客观判断和对未来走势的良好预期并存。市场经历一轮淘汰过程,留下来的自然是最适应市场的,各有所长的工作室。未来市场对玉雕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师设计理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白玉原材料的无节制的使用现象也不会存在,无论是做大件还是小件,动手之前考虑的时间会加长,客观上的一次低谷会促进市场的大幅反弹,将之前繁荣期市场中存在的懈怠情绪一扫而空,市场中的捉对厮杀将更加激烈,提升了工艺质量,会有一批更好,更富美感的玉雕艺术品诞生。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