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能否结合自身的不同业态,讲讲自己对市场的认识和对未来方向的预估?
汪立:我认为三年时间是最起码的,也许还要更长。津沽玉坊的很多经营的理念在前几年就开始逐渐转型,遭遇产地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我们开始适当降低利润,让利给收藏者和经销商,大家共同促成的市场,产业思路和经营心态都会较以前变得平稳。津沽玉坊以上海为基地向外扩张,分别在北京、徐州、合肥和苏州开设形象店,这些店主要是为工作室做形象宣传,收藏人士不必跑到上海就可以直接看到现货,方便他们的同时稳定了津沽玉坊在全国的影响力。除了实体店,我们还在网络上开虚拟店经营,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宣传,网上主要是直销一些小件精品,这种复合式的市场开拓对有利于稳定津沽玉坊的未来发展。
何禹:我个人认为玉雕市场沉寂的时间可能超过三年,主要有几个原因造成现在的状况:2008年,国家下拨四万亿资金对很多市场产生了大幅推动,主要是房产和金融市场,但是也间接带动艺术品市场的供需。而这种刺激性的膨胀导致产地开采量过剩,市场加工量过剩,艺术品不是快消品,需要较长时间的消耗;其次,国家层面对玉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足,除了对升值潜力的过度夸张,绝少提及其他,这就造成了人们判断升值潜力不明显的时候,就迅速放弃了玉雕艺术品的收藏;再次,玉雕艺术品的二级市场远不如书画通畅,变现主要是通过典当机构和抵押贷款,玉雕的价值在流通中被不断稀释。
渠成:我认为三年时间走出低谷是较为乐观的估计,三年还要更长。目前玉雕的创作市场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走不出去,简单说就是行业太固守,认为自己专业性过强,圈内缺少中肯的批评意见。所谓旁观者清,不能低估业外人士特别是和田玉收藏爱好者对玉雕的审美水平,我也特别注重与具备较强美术功底和传统文化背景的朋友讨论本行业的事情。智慧总是在碰撞中产生的。在这个方面我们确实需要所谓“外行人”的参与。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