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使西方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市场直到成功
99艺术网:您对今年艺术市场和画廊的发展所面临的状况有什么看法?
李苏桥:我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这个事情,我可以再讲一下。巴塞尔不管怎么样的销售业绩跟我们国内画廊整体格局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媒体很关心10%好的部分和10%坏的部分,只有这些事情才能叫做新闻,其他的事情不能叫做新闻。我对新闻没兴趣,我对趋势有兴趣,什么是趋势呢?趋势是大部分的画廊他们真实的业绩,这叫做趋势,或者是今天市场的一个真实性的问题,真实性一定不发生在10%最好销售的画廊和10%最困难的画廊,一定是在中间的70%、80%的画廊,我相信这70%、80%的画廊里边,90%是不盈利的。很多画廊主都有一种很古怪的文化诉求,他们是一种类艺术家的人群,他们在坚持,如果他们单纯地是商人的话早关掉了,就没有必要做这个事情了。其实画廊主是挺可爱的,包括卢杰东奔西跑的,能挣几个钱呀!但是没办法,这是他的职业,他热爱这个职业的选择,他必须去干。这个基本跟博览会没有任何的关系,这跟拍卖出来一些高价一样,不能代表画廊销售的基本面,这是毫无关联的,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说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东、西方的艺术市场,尤其一级市场不断地交流,可能会逐渐地规范,或是逐渐在中国形成比较客观的一个交易的标准。比如说艺术家代理制的问题,比如说一级市场的关系问题等等,或者是藏家的承诺问题,或者展览的标准,会逐渐慢慢地形成个一致性的标准,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印象。但是形成一体化的标准,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因为这个标准是靠自律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国家或者行业有一个特别清晰的严格制度来约束的,不达到标准不能入市,这个也没有。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做依然是可以入市的,西方画廊有一个清晰标准的结构,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是相互有一些差异的,所以这个需要靠自律来做,而自律的部分也是我们华人世界最难的一个部分,所以要花很长时间,还要有相当的耐心来做这个事情。
李苏桥:关于博览会我还要再讲一件事情,今天西方画廊他们非常困惑。这次博览会,成功销售的西方画廊大部分都把作品卖给了西方的收藏家。能够卖给所谓东方收藏家,比如是华人、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韩国人这些作品,其实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今天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这么有钱,对很多资产跟奢侈品的处置是极其随意的,或者有点儿钱多人少的感觉。怎么说呢?他们作为朋友会说:Hi,李先生,有钱人在哪儿呢?他们买什么?真的会这样来问的。我也在微博里讲,他们买什么?买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这是他们买的东西,所以西方画廊非常失望。但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这个培养是建立在他们的文化自信上,我觉得这种自信的结果会达成他们最后的成功。因为像你们还没出生或者是刚出生的时候,中国的品牌就是金利来、萨奇,你们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牌子,但是这些名牌实际上是不叫什么名牌的名牌,什么YSL(圣罗兰),在之前都是显得巨大的牌子,在今天还会有一些极其昂贵的品牌出现,都是中国人所追逐的。以前中国的香槟酒是没有的,只有气泡酒,中国的气泡酒连泡都没有,但是依然叫香槟,所以要经过特别长的一个过程来教育。富人也一样,他富是因为他在那个领域熟悉,他挣钱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他是富人?就是他学习能力强,所以巴塞尔持续在香港六五年,富人学习能力那么强,他一定知道西方价值观是什么,到这一天的时候,我相信毕加索和张大千就可以同居一室了。
所以也不要吃惊,一个家里这边挂着两张齐白石的画,那边就是莫奈的画;这边是莫奈的,那边是里希特的,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个组合和搭配,既有我们的传统,又能够意淫自己对西方的想象,也是一种财富的炫耀,就OK了。
【编辑:王胤】
编辑:王胤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