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没有导演的大舞台
0条评论 2013-06-03 09:17: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智军

见证宋庄发展的第一代

1993年底,王强和方力钧、岳敏君、刘炜等几位朋友在宋庄买了房子。“那个时候宋庄的概念不是艺术聚集区,就是几个好朋友说那边有房子,因为艺术家的表现对象是城市,而又喜欢宁静、悠闲的工作环境,而且要有空间,生活成本低,恰恰宋庄这个地方比较适合,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在这种合适的状态下,宋庄艺术家聚集得越来越多。”

“宋庄艺术区的形成有个前因和后果,先是有了‘85思潮’,然后有了圆明园画家村,在城市扩建的进程中,也就又有了新的宋庄。”说起宋庄艺术区的形成,目前担任宋庄艺术促进会艺术总监的王强介绍说,“最初一块来的十几个人大部分都还在,2000年时艺术节还不太多,当时我做了一本《宋庄艺术家群落》的书,大概也就100人左右。近些年,人越来越多,加上与整个艺术生态有关的人员,包括艺术家的家人、各种艺术机构等,从业人员大概有两万人。”

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大部分集中在小堡以及小堡周边的村子里,而小堡95%以上的村民家里,不论是农家小院,还是新建的工作室,都有艺术家居住,对于只有1300多人的小堡村来说,本地村民成了绝对的少数人群。在这个发展中,王强亲历了整个过程,也见多了艺术家们的来来往往。“这个地方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宽容地接纳外来的艺术家,包括与当地村民和政府的相处。所以真正是‘百花齐放’,干什么的都有,有些卖作品,有些是给别人画画,有些是大学老师,有些在艺术公司里,年轻人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凑在一起的有,待不住跑了的也有,所以是多元性的。也因为这种多元性,才能保持这种自然状态。”

多元开放的宋庄文化现象,正是源自众多艺术家的进驻,所以像王强这类最早一批进驻的艺术家对宋庄有着特殊的感情。“艺术改变了宋庄的整个生态。几十年前,宋庄就是中国北京的一个乡村,现在再提宋庄,就赋予了另外一种文化涵义,成为一种当代文化与艺术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对于宋庄的未来,是不是会随着市场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而改变,谁也不知道,但在现阶段北京的大环境和文化氛围下,宋庄是多元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