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此时的大清国国力式微,民生凋敝。但与民间的一派萧索景象不同,紫禁城中的当权者仍旧做着千秋江山的大梦,在一间挂着“大雅斋”匾额的殿堂里,云南籍宫廷女画师缪素筠在瓷器画稿小样上勾勒完了最后一笔。随着这一笔的落下,晚清时期继“慎德堂”之后最为显赫的堂名款瓷器—慈禧御用瓷器“大雅斋”带着它特殊的命运来到了世间。
命运多舛的“大雅斋”
慈禧太后那拉氏(1836-1908),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咸丰帝之妃,祖居叶赫(今吉林省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氏。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开始,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过世,慈禧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掌权者,统制中国达47年之久。作为统治者,慈禧朝纲独揽、擅权专政,但作为女人,她嗜京戏、好摄影、擅长书法绘画,其宫廷生活奢靡繁冗。“大雅斋”瓷器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
随着缪素筠完成了“大雅斋”瓷器小样的设计,紫禁城立即发出了粘着黄单的画稿以及烧造旨意。然而由于生产时令以及烧造条件等原因,九江关(机构名,清代户部税关之一)总监及所属景德镇御窑厂等一干大小官员们只能看着黄单干瞪眼:“水寒土冻不能制造胚胎,并不能加以彩画..又查景德镇厂署御窑,乾隆年间即已塌毁,数十年来,均系附于民窑搭烧,而民窑均不甚大..其二尺六寸鱼缸,口面较大,限于窑门窄小,当饬厂匠先照窑门大小试烧,不意连烧白坯数件,亦皆歪斜口裂。因兵燹之后,从前名匠类皆流亡,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造作法度诸多失传,今令造此十余年未办之件,俱形束手..”。也正因此,“大雅斋”最终在光绪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才烧造成功送往北京,前后烧造上色瓷器一共4,922件,耗费白银58,829.37两。
在“大雅斋”瓷器烧造成功后,人们发现这些瓷器除色调浓艳外,还兼具细腻的绘画、考究的做工,颇有几分乾隆时期华丽典雅的韵味,在清代晚期瓷器的粗滥之风中鹤立鸡群。而瓷器上钤盖的“大雅斋”与“天地一家春”印章更是代表着慈禧在清宫中的权势地位。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