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南海观音,2008年拍卖成交价694400元。
11世纪释迦牟尼授记像,2010年流拍。此尊造像为典型的尼泊尔李查维王朝时期作品
宋代苏频陀尊者,2013年6月拍卖成交价19780000元。
特邀嘉宾
黄春和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一西平措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鉴定顾问)
郑华星
(佛像收藏家)
嘉宾主持
赵利平
(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收藏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
从2006年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在香港拍出1.2359亿港元开始,这个特殊的收藏门类就一直保持着一种稳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不断扩大。或者因为佛教艺术博大精深,或者因为信仰的力量,佛像也是极少数没有艺术基金入场炒作的收藏门类。
●佛像收藏看艺术价值更看文物价值
赵利平:藏传佛教从元朝开始传入北京后,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和信仰的需要,都对它特别崇奉,或为之修寺建塔,或为之大兴封赏,或为之造像刻经。史料记载,元明清三代的宫中都专门设立了造像机构,元代造像机构称“梵相提举司”、明代称“佛作”、清代称“养心殿造办处”,雕造的佛像供皇帝供奉或赏赐寺庙高僧。所以现在很多古玩市场上,一般认为宫廷造的佛像比民间的价值高,“忿怒相”的比“寂静相”的价值高,大尊的普遍比小尊的贵。这种佛像收藏价值的判断是否正确?
一西平措: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首先应该从历史价值上进行判断,看她是不是在佛教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二,应该视其艺术价值而定,综合考虑工艺、材质等各个方面;第三,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同样适合佛像收藏。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还看其是否是稀有的佛像题材,造型风格是否独特。
赵利平:但如果单从艺术价值考虑,宫廷造像与西藏本土造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另外,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拍出1.2359亿港元后,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在市场上最受追捧,很多人认为“永宣佛像”的艺术与经济价值最高,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黄春和:宫廷造像的确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高度。但每个朝代佛像的造型风格都不同,佛像的铸造技艺也有差别,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艺术高度,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一西平措:永乐年间国富民强,皇权在手能够搜罗一大帮能工巧匠,集中创造出一大批艺术精品,但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如果是从内在气韵的流动来讲,永乐年间的佛像还不如高古的。
郑华星:国力的差距也决定了佛像材质的不同。比如宋代佛像多用木头;隋代佛像多用石头;唐代到了国力强盛的时候,就多用金铜了。所以文化的发展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精品,但如果统治者重视,国力又强盛的话,精品的数量就会比较多。
而且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时代的佛像造型、风格都是不同的。如隋代的佛像脸型会偏长一些,而唐代的佛像脸型则会圆润饱满一些。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