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市场没有炒作价格不至于大起大落
0条评论 2013-07-01 11:05:47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许悦

●佛像市场暂无艺术基金入场炒作

赵利平:相比其他艺术品门类,佛像收藏的起步比较晚。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一尊“大威德明王”拍出了1906.2万元,这个高价当时还被称为“捅天价”。到了2006年,一尊高72.5厘米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大型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出了1.2359亿港元,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贵的中国佛像。至此,大家才知道佛像原来这么有价值,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黄春和:中国内地的佛像收藏市场,起步的确较晚。我记得最早应该是1998年的时候,内地就有拍卖行设立佛像拍卖专场了。但佛像市场开始升温,是从2004年北京嘉德和北京瀚海推出佛像专场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佛像市场一直稳步向前,价格表现一直很平稳,很少大起大落。

一西平措:我觉得2006年到2008年,是中国佛像市场的第一个高峰,2009年到2011年是调整期。前些年很多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场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较理性,没有炒作,也没有艺术基金进场,佛像市场还保持自身稳定的发展轨迹,不至于大起大落。经过几年时间的沉淀、调整,加上藏家的认识逐渐深入,佛像艺术品的价格到今年又开始提升了。

赵利平:为什么艺术基金独独没有进入佛像市场?

黄春和:与其他收藏门类相比,佛像自身承载的文化分量比较厚重,其代表的是佛教文化这么一个大体系的文化,需要藏家有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所以收藏门槛相对较高,炒作起来不太容易。另外,从宗教层面来讲,一些炒家可能对通过炒作佛像来获利的行为还是有所忌讳。

一西平措:据我的观察,现在的佛像市场的确还没有“有实力”的艺术基金入场炒作,这个市场依靠的是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发展起来的。但现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卖会买佛像,投资的心态相对比较重。

长远来看,佛像艺术品的上升空间也的确非常大。我觉得中国的佛像市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ABC三段。目前的佛像市场,应该是处于第二阶段的A段,下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郑华星:近些年,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等,都开辟了造像馆或佛像艺术馆,可见佛像艺术品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就市场价格而言,佛像艺术品也是每年上一个台阶。但我认为,她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比如2009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一张乾隆御制的紫檀木“水波云龙”宝座,以8578万港元的成交价打破了中国家具的世界拍卖纪录。几乎同时期,作为清代一等一造像作品的乾隆皇帝御制铜鎏金千手观音,却拍不到一张紫檀木家具十分之一的价格。我们不谈两者材质上的区别,仔细分析一下,宝座是给皇帝坐的,只是皇宫里的生活用品,而佛像是供皇帝后妃顶礼膜拜的圣物,殊圣并尊贵。另外,我虽然不否定家具的美,但毕竟它的造型风格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的审美取向,其美学价值不一定能为全世界的人所接受。佛像艺术却可以通行世界各地而无碍,最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普世价值,精神信仰等。如此一比较,佛像艺术品未来的升值空间不可限量。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