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佛像靠经验靠感觉
赵利平:我听一些藏家说过,佛像艺术品的水很深,现在新做旧的技术很高,一不小心就会买到赝品,情况是否如此?
郑华星:严谨地说,佛像没有真假的区别,只有新旧之分。新作的佛像其实很容易区分,因为以前的佛像是用心去造的,那份虔诚是没法复制的。现在一味地模仿复制很刻板,细微之处根本无法再现当年的气韵。比如衣纹,以前的艺人创作时行云流水,而后代仿制者为了仿真,必然要对着原作慢慢描,少了一份随心所欲,力度不够,当然也刻板了很多。这些细微之处很容易看出破绽。
现在新造的佛像艺术品,自有其市场需求,一些做得也非常精美,体现了当代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风尚,值得收藏。但如果某些商家以新作充旧制来骗人,就是很卑劣的行径了。因此,收藏佛像艺术品,最好能找到一位懂行的领路人,在艺术市场里真正摸爬滚打过,这可能比向某些机构里的专家学习更有益。
赵利平:那佛像断代难不难?
黄春和:佛像的断代主要还是看造像的风格。比如从时代的审美考虑,每个朝代佛像的面相都是不一样的,南北朝的造像一般比较轻盈飘逸,隋唐的佛像丰满端庄,之后辽宋的造像就比较写实,朴实自然,这是总体的风格趋势。此外一些细微处的特征,比如力度、线条也要考虑。南北朝、唐代、宋辽时期的佛像造型古朴,艺术气韵足一些,也比较有力量,而明清时期佛像的造型比较规范,线条比较呆板僵硬,相应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气韵就弱一些。
|赵利平:鉴定瓷器最难的是后朝仿前朝的东西,佛像收藏是否也存在“清仿明”的情况?
一西平措:我觉得很难界定一尊佛像是不是后朝仿前朝的东西,因为当年不存在利益上的交集,而且佛教艺术是不同时代艺术的融会贯通,就像乾隆年间仿克什米尔的佛像,你说这是学习,还是仿制,还是膜拜?
鉴定佛像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当然是有难度的。但看多了,摸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也没必要把一些专家奉为神明。
赵利平:古代佛像落款的多不多?
郑华星:以前的工匠都不敢在佛像上落款,除了却英多杰,他是康熙年间西藏的活佛,他创作了很多佛像作品,因为他的地位,他可以落款。再有就是一些宫廷造像,如果皇帝属意,也会留下铭款或梵文。如2006年拍出过亿元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就有“大明永乐年施”的铭款。但铭款或梵文都不是佛像断代的首要标准,这些都可以后来添上去,从造像的风格、工艺和材质上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赵利平:那佛像鉴定主要是靠经验,还是有科学手段可以借鉴?
黄春和:传统的佛像鉴定都是靠眼力的,可以从外在的造型特征,结合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出综合的判断,但具体怎么判断还真的很难言传,因为有一些东西就只能心领神会,没有固定的推理,没有固定的分析,没有可以拿捏的步骤,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眼力。
佛像收藏的意义
赵利平:有人认为佛像是神圣的,一些人不理解佛像为何能拍卖。对此几位如何看待?
黄春和:人们对佛像感兴趣,很多人认为是从信仰层面出发的,而实际上理由是多方面的,信仰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很多人收藏佛像更多的是从佛像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考虑的,因为只有这些价值才能跟经济价值挂钩。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回避佛像艺术品的投资性,重要的是藏家可以从佛像收藏中获得很多知识和艺术享受,更能得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启发,因为佛像本来就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
郑华星:佛像的流传是千秋万代的事情,目前我收藏的佛像,都只是暂住在我的家中,但我仍然会分外惜缘惜福。
黄春和:我们非常肯定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对佛像的传承和保护。但我认为佛像收藏的意义,还在于让更多人分享,建议藏家多举办展览,不要让国宝私有化,这其实也是感恩的表现。
郑华星:去年西藏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全国各地有3000多件藏品应征,最终只有101件入选。今年11月8日至28日,首都博物馆也将举行“佛韵——造像美学精品展”,这次展览将会是全球佛教艺术最好的展览。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