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令人质疑
0条评论 2013-08-13 16:03:55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曹大民

关于此卷的著录情况有下列几条:

(一)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四:“山谷《蔺相如传》一卷,纸莹白如新,是山谷见长沙《自叙》后书稿。草入妙,沉雄不减行体。祝京兆作草笔法与态,全得之此。但祝稍粗而豪,黄乃悠闲而气壮笔遒。”

(二)明张丑《真迹日录》卷二:“黄涪翁草书《廉颇传》全学怀素,亦在项子京家。”

(三)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二:“《廉蔺传》白宋纸,大笔草书,长五丈余,无欵。后人妄增一欵,宜亟去之,庶免青蝇玷璧。此亦学怀素。”

(四)清安岐《墨缘汇观》卷一:“《廉颇蔺相如传》卷,白纸本,大草书,纸墨皆精。首押‘绍兴’连珠大玺,下有‘内省斋’白文印。前有半钤朱文印。纸计三十接,每接缝押‘内府书印’并‘绍兴’连珠大玺。后不书欵。本传拖尾押‘绍兴’连珠小玺并‘绍兴’腰圆朱文小玺、‘秋壑图书’朱文大印。后拖尾有‘欧阳元’印。卷经项氏所藏。”

詹景凤对他所见的黄书品评为“草入妙,沉雄不减行体”,“悠闲而气壮笔遒”,此卷书法的水准格调显然不能当此佳评。

张丑、安岐皆言经此卷项元汴收藏,其中项氏各类印达六十余方之多,可见项氏对此卷之宝重。然未见项氏片言只语之跋,惟有“宋黄鲁直大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帖,项元汴珍秘,其值百金”的题记而已。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安岐提到的“纸计三十接”。此卷共三十一段纸拼接,的确符合三十接之数,但须探究一下这三十一段纸究竟是先粘接后书写,还是写毕再行粘接然后装裱的,两者或据其一。不应当既有先行粘接的部分,又有书写完毕再行粘接的部分,如果同时出现两种情况便不合常理,此卷恰恰存在如此不合常理的情况。

第5、第10处等接缝有个别笔画是写在接缝上的,表明有粘接后书写的部分(粘接处骑缝盖印数枚)。从长卷整体来观察,书写者刻意规避接缝,出现了某些拼接处的章法松懈、行气不贯的问题。这种现象特别表现在第27和28接缝处,第28接缝前两行如按前面的节律来书写,接下来的一行必然要书写在接缝之上。为避开接缝,这两行有意放大字迹,拉开行距,而接缝后几行的排列则较为均匀紧密,造成这一段章法极不自然协调。

此卷绝大部分是段段分割书写的,不符合长卷草书创作的规律,以致不少局部行气不连贯,章法也不免凌乱。这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全长18米的长卷,有30处接缝,竟然没有一行是真正书写在接缝之上的原因。实乃书写者功力不济,只能调换不满意的段落以拼凑成卷。

人们喻草书为纸上的舞蹈,抒情而流畅,想象一下黄庭坚面对18米的长卷,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凝神畅怀,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岂能瞻前顾后地注意那30条接缝而惟恐写在上面呢?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