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中的画廊 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
0条评论 2013-08-23 13:10:07 来源:艺术财经 作者:王珊珊 严冰 上上

\

百雅轩:资本没那么简单

如果说大部分画廊是因为缺钱而不得不挥泪搬迁,那么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的变故就更具戏剧性。6月底,有网友发布微博爆料:“北京百雅轩美术馆画廊将于本月底关门,标志着百雅轩时代结束的微博。”紧接着第二天798百雅轩画廊门口有员工员工拉出讨薪大旗。紧接着,该网友再次爆料百雅轩由于主管人员变动,已经缩编关闭上海、香港画廊和版画院,798画廊改为库房及销售一体的店面,又将关闭百雅轩具有标志性的美术馆画廊,全面开始艺术品库存的清理工作。对于种种传闻,百雅轩机构上层一直未予以公开回应,而原董事长李大钧自5月离任之后一直抱恙修养,风波之后与笔者电话采访中,只简单透露了百雅轩因人事变动造成机构调整,对于传闻中资金链、IDG投资和未来打算均未作回应。不过不管传闻真实度有多高,百雅轩这个版画发展龙头企业的式微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百雅轩自2003年创始之日起,就是中国版画艺术创制上最具雄心的企业。它的目标不仅是把价值连城的名画变成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艺术消费品,也以名画复制和连锁画廊为核心业务,试图涵盖艺术家推广、艺术沙龙、艺术品投资的产业链。而且百雅轩的艺术家资源可谓丰富,从老一辈的吴冠中、祝大年、罗尔纯等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到张光宇、黄苗子、袁运甫等为代表的艺术名家,更有尚扬、王怀庆、许江、王璜生等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在连锁化、品牌化、国际化战略下,旗下核心画廊在2012年发展到7家,2012年,还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DataGroup)IDG达成战略合作,IDG以6,000万元价格购入百雅轩20%的股份,正式成为百雅轩的战略投资者。

有目标、有投资、有资源,在看似前景大好的趋势下,百雅轩却没有顺利地走向坦途,反而自乱阵脚。根据现有情况推断,最直接的原因是资金扩充后机构的盲目扩张。6,000万元投资的规划不明确,导致全部投入到耗资最大而收效最慢的实体店面上,不到一年时间从3家店扩张到7家。而在艺术家资源方面,百雅轩的优势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复制经营,虽然更新和扩大艺术家市场范围缓慢,但这些知名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定价相对较高,满足小范围高端市场也许绰绰有余。而一旦与资本联手后,不得不转向原本不擅长的中低端量产复制的版画商品,反而放弃原本优势资源,最终在决策层压力和人员换血中入不敷出。

由此可见,画廊困境的表象也许是资金短缺,但依靠纯资本的投入和扩张并非解决之道。与资金投入相匹配的是业务与计划的持续性和可扩展,实现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比如从固守商铺到主动出击的经营模式,比如多层次价值的艺术品开发,比如电子商务手段的合理使用,这些革新也许会是低成本、长远性影响一级市场的未来途经。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