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霁蓝釉橄榄瓶
456 万美元(约2791万元)
纽约佳士得
2011.3.24
蓝比深海 蓝釉瓶与西方审美相通
蓝釉: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
在2011年3月纽约佳士得推出的“高登珍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及早期艺术精品”专拍上,两件霁蓝釉瓶分别占据本场成交价的榜眼和探花。
榜眼是清乾隆时期霁蓝釉鹦鹉耳扁瓶,拍至546万美元,被中国厦门谦记古美术馆竞得。扁瓶造型很独特,源自晋代越窑青瓷。器侧双耳原本较狭长,现由鹦鹉耳取代,充分体现乾隆皇帝在好古之余,也不忘力求创新。
探花是清雍正时期霁蓝釉橄榄瓶,以456万美元被来自伦敦著名古玩商Littleton&HennessyAsianArt的理查德·利特恩(RichardLittleton)拿下。这种橄榄瓶器型虽然散见于康雍乾三朝,但以单色烧制,则属凤毛麟角。为什么雍正一朝会出现这样极为简洁光素的器型?这是因为雍正皇帝博学好古,从小学习御藏珍玩,目染心会,所以特别能领悟古人的韵致意趣,强调朴素典雅,主张古为今用,化繁为简。这件橄榄瓶线条柔美,收放自如,正合雍正瓷器灵秀风韵。
西方古董商和藏家乐意花重金购得此简洁透顶的隽品,并非偶然,而是与他们所受的现代审美教育息息相关。西方现代美学中的极简主义、色块理论等对造型和色彩的纯粹追求,与单色釉瓷的釉色与器形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风格简约、功力深厚的杰作,往往入其法眼。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至清康熙时,又出现洒蓝、天蓝等新品种,堪称单色釉中经典的霁蓝釉瓷的烧制也从未停止。2005年,竹月堂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单色釉私人珍藏展上,曾展出一件康熙宠臣、江西巡抚郎廷极用过的霁蓝釉凸弦纹合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碗底不仅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还有“御赐纯一堂珍藏”七字一行款。“纯一堂”正是康熙皇帝赐给郎廷极的堂号。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