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 黄釉碗
253万元,中国嘉德
2011.11.13
黄承天德 黄釉色泽不断推陈出新
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在2012年春拍的玫茵堂专场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黄釉大碗,成色清亮匀净,拍得2698万港元,令人为之大振。一个黄碗为何如此稀罕?
黄釉,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虽说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真正意义上的黄釉创烧于明洪武时期,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当时由于是在涩胎上施釉,故而稍觉粗糙。明宣德御窑厂上承洪武技术而竭力改进,重点改善施釉的质地,变为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之纯净映衬黄釉之妍丽,遂得“宣黄”一项名品问世,开启弘治黄釉之先声。宣德署款的黄釉瓷器,当初烧成的数量本来就不多,流传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数。连台北故宫这样典藏宣德御瓷约2000件的堂堂博物馆,都只有2件“宣黄”。
到了明弘治朝,黄釉烧制进一步提升,因采用浇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娇艳,如鸡油一般,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而到了清一代,则以柠檬黄釉最为名贵。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作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色泽比娇黄釉更鲜亮,更像柠檬。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将其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装饰使用,后发展成为单色釉的一个独立品类则始于雍正年间。
此外,黄釉中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变釉,似茶叶细末之色,习称“茶叶末”,学名“厂官釉”。它是一种铁、镁质结晶釉,唐代耀州窑即烧制,宋明也有,以清雍正、乾隆朝最好。这种釉色,混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烧出的偏黄色,乾隆窑烧出的偏绿色,妖娆而不俗,大多用于瓶、尊等器型,十分养眼耐看。比如,如意耳尊,是雍正年间的创新器型,乾隆一朝十分流行。于是清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如意耳尊,就成为这个釉色的典型重器。在2010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中,一件此类瓶尊拍得1064万元;随后北京翰海呈现另一件同类尊,成交价高达1904万元。2012年苏富比隆重推出传奇藏家胡惠春旧藏的一件同类尊,被亚洲古董商以1164万港元竞得。这3件清乾隆茶叶末釉如意耳尊,釉色均有微妙变化,偏黄或偏绿不等。难怪民国时期又将茶叶末釉的颜色形象地细分为“大茶叶”“新橘”“鳖裙”“王八绿”“蟹甲青”“鳝鱼黄”。
编辑:江兵